第三九七章 天朝大阅兵 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水浒有天庭最新章节!
如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两件铜钺,一件刃宽达37.3厘米,重达8.5公斤;另一件刃宽38.5厘米,重9公斤。器身均铸有“妇好”铭文,应是权威的象征,但也可用于刑杀。
剑:以前刺为主,也可用侧刃劈砍的卫体和格斗兵器。西周时的铜剑很短,不过20~30厘米,仅能充卫体兵器之用。东周时铜剑有较大发展,制作日精,长度超过50厘米,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两度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
最著名的如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55.7厘米,上有8个鸟篆体错金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是东周名剑中的精品。这时期的铜剑,已成为近战中的重要格斗兵器。
刀:单面侧刃的劈砍兵器。商周时使用不多,商代晚期的一种柄饰马头等的短刀,只能充卫体兵器之用。另有一种直体翘首的青铜大刀,但出土数量极少,当不是主要的格斗兵器。西周时有一种可装长柄的背上有銎孔的青铜刀,数量也很少。
弩:已发现的青铜弩机都是东周时期的,由望山、悬刀(扳机)和牛(钩心)构成。
用铜枢(穿钉)结合在一起,无铜郭,直接安在木弩臂的槽中,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有保存大致完好的木弩臂,上安铜弩机。
此外,还有其他青铜兵器,如带有星状凸刺的铜锤头、铜锤斧,以及缚在弓上保护弓干的弓(弓形器)等。
陨铁刃青铜兵器数量很少,是先将陨铁锻成器刃,然后嵌铸在青铜兵器上,如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的铁刃铜钺。
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也出土过陨铁刃铜钺。此外,传出河南浚县的两件西周铁刃铜兵器,刃部也是用陨铁锻打而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钢铁兵器出现于东周时期,目前所知最早的标本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是由含碳量为0.5%左右的中碳钢反复锻打而成,长仅38.4厘米。
战国晚期钢铁兵器始广泛装备部队,钢铁兵器都是用块炼铁渗碳制成,有的刃部经过淬火,主要器形有戟、矛、剑。
铁戟与青铜戟不同,前有尖刺,一侧垂直旁伸刺状戟枝,形似“卜”字,端位于刺、枝相交处,并常套有青铜銎帽。
铁矛与铜矛相比体扁而修长,后接较长的杆,銎孔不达于中脊。
钢铁剑与铜剑相比,形体有较大改变,剑体窄长,两侧刃无弧曲度,平直前伸,前锋尖锐。以燕下都44号墓出土较完整的标本测量,最长的达100.4厘米,平均长度约为88厘米。
防护装具主要有甲胄和盾。甲多为皮质髹漆,少数用青铜铸造。胄则多为青铜,也有皮胄。盾以皮、木等材料制造,常附加青铜质的盾饰。
商周时代的青铜胄和皮甲,在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有发现。铜胄面上铸出虎纹、牛纹、葵纹及目纹等图案,胄顶竖有装缨的铜管。
西周时期的墓葬中也发现过青铜胄,山东胶县西庵西周车马坑中发现过青铜质的大圆甲泡及可能是胸甲的青铜兽面。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等处也出土过青铜甲泡。
但皮甲一直盛行到东周时期,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都有出土,以曾侯乙墓出土数量最多且制工最为精美。曾侯乙墓出土皮甲已复原出十几套,都用髹漆皮甲片以丝带编缀而成,整领皮甲由甲领、甲身、甲袖、甲裙等部分构成。
皮胄也用髹漆皮甲片编成,全胄共用18片甲片,上有胄脊梁,下有垂缘护颈。此外,还有髹漆的皮马甲,但尚难复原其全貌。
战国晚期尖利的钢铁兵器增多,刺激了防护装具的发展,铁铠甲和兜鍪开始出现,易县燕下都遗址发掘出数量较多的铁甲片,并发现一顶由89片铁甲片编成的兜鍪。
盾的形体多呈长方形或梯形,有中脊,背后设握持的把手。殷墟发现的盾牌残迹呈上缘略短于下底的梯形,盾面绘虎纹等图案纹饰。
已发现的西周时期的盾也是近于长方形的梯形,多为皮质,常嵌有青铜盾饰。青铜盾饰多呈狰狞的兽面状,也有作圆形人面或仅为大圆铜泡的,这种盾饰既能加强盾的防护效能又可逞威吓人。东
周时期盾面有中脊,顶部作双重弧曲的花状,有的髹漆木盾表面绘有精美的图案花纹。这种盾一直沿用到秦汉时期。
商周兵器的组合,一般是由远射兵器弓矢、格斗兵器铜戈、卫体兵器青铜短刀及磨砥锋刃的砺石构成,以安阳小屯20号车马坑出土的三组兵器为代表。
步兵和骑手也装备有弓矢、戈、短刀和砺石。殷墟妇好墓出土兵器的组合也是弓矢、戈和短刀,但同时有表示身份的大铜钺,以及形体较小可用于实战的铜钺,没有矛。
西周时期,兵器的组合基本以格斗兵器戈和矛、远射兵器弓矢及卫体兵器短剑为主,身份较高的人则种类更多些,如北京昌平白浮2号墓中,出土的兵器除戈、矛、镞、剑外,还有戟、钺、带銎刀和匕首。
东周时期车战仍盛,车战中使用的兵器组合一般是远射兵器弓矢,格斗兵器戈、矛、戟、殳,卫体兵器剑,防护装具皮甲胄和盾。
与《考工记》等文献中所记的车战兵器相符。东周中晚期,步兵和骑兵日趋重要,兵器组合也有不同,据《荀子》,步兵的标准装备是远射兵器弩,格斗兵器戈和剑,防护装具甲胄。
以钢铁兵器装备军队后,兵器的组合关系,可以从燕下都44号墓出土兵器中窥知一般,其组合为:远射兵器弩(弩机仍为铜质),格斗兵器戟、矛和剑,防护装置铁铠甲和兜鍪。
回说李陵坐在一座临时搭建的看台上,饶有兴趣地望着下面一个个方形队列:
每队八列,每列三四十余人,口中“一二一”的口号,抬头、挺胸、收腹,然后不断踢腿摆臂,那是进行这齐步走的“姿势怪异”,令人为之一寒的是,其中隐隐约约有一股肃杀之气弥漫。
不用说,这自然是李陵用后世的军队队列训练方法,来训练这些大商的军队了,当然眼前的这些是试点、模范!
虽然这种训练简单枯燥,但毫无疑问,这种训练是培养士兵令行禁止和军纪严明的好方法了。也许还有比这方法好,但是李陵不知道啊。
因为没有水泥、砖石铺地,演武场自然尘土漫天,这是一个个整齐的队伍,迈着雄浑的步子带起的,显得森森然。
“雄壮威武!”大商的将领们一个个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看着、赞叹着:
笔直的身躯,整齐的摆臂,整齐的踢腿,整齐的踏步,整齐的前行,整齐的轰然脚步声,粗犷而威武,区区数百人,却像是一道无可阻挡的洪流般碾压过来,气势滔天。
随着一声声“立定!”“向后转!”响起,这些洪流或者顿时停住,或者乖巧的转向,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有此精兵,天下谁敢争锋?”
“这是天底下最精锐之士!”
“大商第一军,天下第一军!”
不仅是李陵如此想,手下的人也是这么说的。
阅兵演武,历史源远流长,几乎与人类文明的起源同步。在原本历史上有记载的,早在公元前,中国商周朝和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已有阅兵活动。
在公元前的古埃及、罗马、波斯等国,每当将士出征和凯旋时,都会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母亲把象征荣誉和勇敢精神的盾牌亲自交给儿子,如果打赢了,就以带回盾牌为标志,阵亡了就用盾牌抬回尸身。
在中国,阅兵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夏朝。夏商时期的阅兵是以狩猎的方式进行的,军队列好阵势,长官在阵前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
周武王伐纣之前,曾经在孟津组织军事演习,吸引了多个诸侯国加盟,史称“孟津观兵”,这是有史可考的最大规模阅兵之一。
现在李陵附身纣王之后,估计不会发生了,那是原历史上东征之后损兵折将加上俘虏过多消化不了,加上内部叛乱与通敌卖国,武王看清了商朝外强中干的本质,想一举推翻又不敢——因为帝辛军事上的实力还是摆在那里,单是周国一家肯定搞不定。
于是,武王决定搞一次阅兵。一来检验自己部队的军事状况,二来测试对诸侯国家的号召力。
当时,武王率军来到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进行阅兵。据统计,闻讯后赶到盂津参加阅兵的大小诸侯多达800家。
“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形势一目了然,武王心里有底了。
当时,众诸侯劝武王立即出兵朝歌,这是商朝都城。不过武王和军神姜尚都认为时机还未成熟,阅兵结束后全军返回了。
有人说,秦朝虽然没有留下关于阅兵的文献,但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阅兵场景的重现。
而到了明朝的时候,阅兵已经具有了礼仪性。永乐大帝曾经调集十万人举办声势浩大的阅兵,观礼的各国使节来自27个国家。
如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两件铜钺,一件刃宽达37.3厘米,重达8.5公斤;另一件刃宽38.5厘米,重9公斤。器身均铸有“妇好”铭文,应是权威的象征,但也可用于刑杀。
剑:以前刺为主,也可用侧刃劈砍的卫体和格斗兵器。西周时的铜剑很短,不过20~30厘米,仅能充卫体兵器之用。东周时铜剑有较大发展,制作日精,长度超过50厘米,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两度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
最著名的如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55.7厘米,上有8个鸟篆体错金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是东周名剑中的精品。这时期的铜剑,已成为近战中的重要格斗兵器。
刀:单面侧刃的劈砍兵器。商周时使用不多,商代晚期的一种柄饰马头等的短刀,只能充卫体兵器之用。另有一种直体翘首的青铜大刀,但出土数量极少,当不是主要的格斗兵器。西周时有一种可装长柄的背上有銎孔的青铜刀,数量也很少。
弩:已发现的青铜弩机都是东周时期的,由望山、悬刀(扳机)和牛(钩心)构成。
用铜枢(穿钉)结合在一起,无铜郭,直接安在木弩臂的槽中,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有保存大致完好的木弩臂,上安铜弩机。
此外,还有其他青铜兵器,如带有星状凸刺的铜锤头、铜锤斧,以及缚在弓上保护弓干的弓(弓形器)等。
陨铁刃青铜兵器数量很少,是先将陨铁锻成器刃,然后嵌铸在青铜兵器上,如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的铁刃铜钺。
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也出土过陨铁刃铜钺。此外,传出河南浚县的两件西周铁刃铜兵器,刃部也是用陨铁锻打而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钢铁兵器出现于东周时期,目前所知最早的标本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是由含碳量为0.5%左右的中碳钢反复锻打而成,长仅38.4厘米。
战国晚期钢铁兵器始广泛装备部队,钢铁兵器都是用块炼铁渗碳制成,有的刃部经过淬火,主要器形有戟、矛、剑。
铁戟与青铜戟不同,前有尖刺,一侧垂直旁伸刺状戟枝,形似“卜”字,端位于刺、枝相交处,并常套有青铜銎帽。
铁矛与铜矛相比体扁而修长,后接较长的杆,銎孔不达于中脊。
钢铁剑与铜剑相比,形体有较大改变,剑体窄长,两侧刃无弧曲度,平直前伸,前锋尖锐。以燕下都44号墓出土较完整的标本测量,最长的达100.4厘米,平均长度约为88厘米。
防护装具主要有甲胄和盾。甲多为皮质髹漆,少数用青铜铸造。胄则多为青铜,也有皮胄。盾以皮、木等材料制造,常附加青铜质的盾饰。
商周时代的青铜胄和皮甲,在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有发现。铜胄面上铸出虎纹、牛纹、葵纹及目纹等图案,胄顶竖有装缨的铜管。
西周时期的墓葬中也发现过青铜胄,山东胶县西庵西周车马坑中发现过青铜质的大圆甲泡及可能是胸甲的青铜兽面。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等处也出土过青铜甲泡。
但皮甲一直盛行到东周时期,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都有出土,以曾侯乙墓出土数量最多且制工最为精美。曾侯乙墓出土皮甲已复原出十几套,都用髹漆皮甲片以丝带编缀而成,整领皮甲由甲领、甲身、甲袖、甲裙等部分构成。
皮胄也用髹漆皮甲片编成,全胄共用18片甲片,上有胄脊梁,下有垂缘护颈。此外,还有髹漆的皮马甲,但尚难复原其全貌。
战国晚期尖利的钢铁兵器增多,刺激了防护装具的发展,铁铠甲和兜鍪开始出现,易县燕下都遗址发掘出数量较多的铁甲片,并发现一顶由89片铁甲片编成的兜鍪。
盾的形体多呈长方形或梯形,有中脊,背后设握持的把手。殷墟发现的盾牌残迹呈上缘略短于下底的梯形,盾面绘虎纹等图案纹饰。
已发现的西周时期的盾也是近于长方形的梯形,多为皮质,常嵌有青铜盾饰。青铜盾饰多呈狰狞的兽面状,也有作圆形人面或仅为大圆铜泡的,这种盾饰既能加强盾的防护效能又可逞威吓人。东
周时期盾面有中脊,顶部作双重弧曲的花状,有的髹漆木盾表面绘有精美的图案花纹。这种盾一直沿用到秦汉时期。
商周兵器的组合,一般是由远射兵器弓矢、格斗兵器铜戈、卫体兵器青铜短刀及磨砥锋刃的砺石构成,以安阳小屯20号车马坑出土的三组兵器为代表。
步兵和骑手也装备有弓矢、戈、短刀和砺石。殷墟妇好墓出土兵器的组合也是弓矢、戈和短刀,但同时有表示身份的大铜钺,以及形体较小可用于实战的铜钺,没有矛。
西周时期,兵器的组合基本以格斗兵器戈和矛、远射兵器弓矢及卫体兵器短剑为主,身份较高的人则种类更多些,如北京昌平白浮2号墓中,出土的兵器除戈、矛、镞、剑外,还有戟、钺、带銎刀和匕首。
东周时期车战仍盛,车战中使用的兵器组合一般是远射兵器弓矢,格斗兵器戈、矛、戟、殳,卫体兵器剑,防护装具皮甲胄和盾。
与《考工记》等文献中所记的车战兵器相符。东周中晚期,步兵和骑兵日趋重要,兵器组合也有不同,据《荀子》,步兵的标准装备是远射兵器弩,格斗兵器戈和剑,防护装具甲胄。
以钢铁兵器装备军队后,兵器的组合关系,可以从燕下都44号墓出土兵器中窥知一般,其组合为:远射兵器弩(弩机仍为铜质),格斗兵器戟、矛和剑,防护装置铁铠甲和兜鍪。
回说李陵坐在一座临时搭建的看台上,饶有兴趣地望着下面一个个方形队列:
每队八列,每列三四十余人,口中“一二一”的口号,抬头、挺胸、收腹,然后不断踢腿摆臂,那是进行这齐步走的“姿势怪异”,令人为之一寒的是,其中隐隐约约有一股肃杀之气弥漫。
不用说,这自然是李陵用后世的军队队列训练方法,来训练这些大商的军队了,当然眼前的这些是试点、模范!
虽然这种训练简单枯燥,但毫无疑问,这种训练是培养士兵令行禁止和军纪严明的好方法了。也许还有比这方法好,但是李陵不知道啊。
因为没有水泥、砖石铺地,演武场自然尘土漫天,这是一个个整齐的队伍,迈着雄浑的步子带起的,显得森森然。
“雄壮威武!”大商的将领们一个个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看着、赞叹着:
笔直的身躯,整齐的摆臂,整齐的踢腿,整齐的踏步,整齐的前行,整齐的轰然脚步声,粗犷而威武,区区数百人,却像是一道无可阻挡的洪流般碾压过来,气势滔天。
随着一声声“立定!”“向后转!”响起,这些洪流或者顿时停住,或者乖巧的转向,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有此精兵,天下谁敢争锋?”
“这是天底下最精锐之士!”
“大商第一军,天下第一军!”
不仅是李陵如此想,手下的人也是这么说的。
阅兵演武,历史源远流长,几乎与人类文明的起源同步。在原本历史上有记载的,早在公元前,中国商周朝和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已有阅兵活动。
在公元前的古埃及、罗马、波斯等国,每当将士出征和凯旋时,都会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母亲把象征荣誉和勇敢精神的盾牌亲自交给儿子,如果打赢了,就以带回盾牌为标志,阵亡了就用盾牌抬回尸身。
在中国,阅兵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夏朝。夏商时期的阅兵是以狩猎的方式进行的,军队列好阵势,长官在阵前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
周武王伐纣之前,曾经在孟津组织军事演习,吸引了多个诸侯国加盟,史称“孟津观兵”,这是有史可考的最大规模阅兵之一。
现在李陵附身纣王之后,估计不会发生了,那是原历史上东征之后损兵折将加上俘虏过多消化不了,加上内部叛乱与通敌卖国,武王看清了商朝外强中干的本质,想一举推翻又不敢——因为帝辛军事上的实力还是摆在那里,单是周国一家肯定搞不定。
于是,武王决定搞一次阅兵。一来检验自己部队的军事状况,二来测试对诸侯国家的号召力。
当时,武王率军来到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进行阅兵。据统计,闻讯后赶到盂津参加阅兵的大小诸侯多达800家。
“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形势一目了然,武王心里有底了。
当时,众诸侯劝武王立即出兵朝歌,这是商朝都城。不过武王和军神姜尚都认为时机还未成熟,阅兵结束后全军返回了。
有人说,秦朝虽然没有留下关于阅兵的文献,但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阅兵场景的重现。
而到了明朝的时候,阅兵已经具有了礼仪性。永乐大帝曾经调集十万人举办声势浩大的阅兵,观礼的各国使节来自27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