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六章:讨价还价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想都不想,赵煦就皱眉说道:“既然知道离经叛道,又为何要建?”
“大宋想要强盛,离不开物理、化学、算术和经济。”张正书给出了一个理由,“如果事情顺利的话,我能继续设计出比配重抛石机更厉害的武器,这是物理方面的内容;我可以利用化学,继续发展冶炼业,冶炼出来的武器,甚至都能削铁如泥;算术就不用说了,没有算术,物理、化学都发展不了,经济也无法展开研究。至于经济,我的本事你也见识到了。跟你透个底吧,你别看我这一年多以来都在烧钱,其实今年年底,我就能回本了。剩下的,都可以算是纯赚的。当然了,我还会继续烧钱的……”
“那又如何?”赵煦表现得很冷淡。
其实,对于一门学说,任何一个皇帝都是很谨慎的,深怕出了什么岔子。
想在宋朝恢复百家争鸣的局面,动摇儒家的根基,还想走皇帝路线,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呢?看看那满朝文官,整个天下有多少读书人就知道了。要是儒家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他们保不齐是第一个跳出来的人。
张正书当然也知道是这么个情况,他不过是习惯于讨价还价罢了。图书馆的事情嘛,随便操作都能规避风险的。要知道宋朝文人喜欢猎奇,再加上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和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已经存在很久了,就好像之前曾瑾菡在努力搜寻书籍,却还是一无所获。如果不是这样,《射雕英雄传》也不会这么火了——好吧,在后世金老爷子的《射雕英雄传》一样是雅俗共赏,火遍整个华语泛华语圈。
“真的不行?”张正书不死心,继续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赵煦冷笑着看着张正书,觉得他在装傻。
“好吧,那我退一步,你保证我的图书馆会继续存在,甚至提供一些书籍的印刷本,这怎么样?”
张正书总算是露出了他的獠牙,赵煦却早就掌握了他的意图。
“这才是你的目的罢?”
说实话,这样赵煦还能接受,毕竟一个图书馆什么的,赵煦并不在意。要知道很多文人家中都有藏书阁,里面不乏孤本、珍本之类的书籍。当然了,和图书馆不一样的是,这些文人的藏书阁一般是不会轻易对外人开启的。毕竟里面的孤本、珍本太难得了,哪怕只是弄坏一页,都能把这些文人心疼几年。
张正书被说破了心思,也尴尬地笑了笑:“这不是讨价还价嘛,只要官家你保证我这图书馆存在,我就做了这官。”
“说起来,朕好像还吃亏了啊?”
赵煦寻思了良久,才谨慎地说道:“也罢,应承了你又何妨?”
只要不动摇儒家的地位,不让读书人造反,赵煦也是乐意见到这样的事。毕竟让百姓多些读书识字的机会,也是增强大宋国力的体现。但赵煦万万没想到,张正书此举可是极为“阴险”的,几乎是能颠覆儒家的举措。
要知道,儒家之所以能处于知识垄断的地位,只是因为朝廷把儒家作为了唯一的教材,通读、熟读儒家经典的秀才,才能考举,才能做官。这样一来,儒家的地位想不垄断,想不独尊都难。
但是,张正书这个图书馆的出现,就打破了这个垄断。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毕竟能读书做官的,还是少数。可学会了物理、化学、算术、经济,可是能赚钱的!官本位的社会风气下,做官自然是第一选择。可做官希望渺茫了,赚钱就是首选了。毕竟人生在世,处处离不开一个“钱”字,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没钱寸步难行!
有了比做官更加功利性,更加具有操作性的事,做官似乎也不是读书人唯一的选择了。
张正书的“阴险”之处就在这里,他在撬儒家的墙角!
固然,在儒家里有很多像赵鼎,像司马光那样的顽固,腐儒,抱残守缺,愣是不知变通;但儒家也还有一些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平心而论,儒家的存在,自然有它的理由,大抵上也是有好处的。但儒家独大的弊端,也太明显了。别的不说,就一条——儒家不适合拿来治国,就已经是原罪。
汉宣帝那句话说得好啊,“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儒家另一个弊端,就是“是古非今”了,一味崇古,贬低今人,那本身就是种错误。可笑的是,这种错误,不仅在宋朝的时候后,连带后世一样存在!可见,儒家荼毒之深。
最后一个弊端,就是“不达时宜”了。其实儒家就是一门哲学,拿哲学来治国,连方法论都欠奉,或者是不严谨,又怎么能“达时宜”呢?
张正书深知,儒家难以完全取代。
但是,改造儒家还是可以的。怎么改造呢?就是潜移默化,革除儒家的弊端。
其实,很多宋朝大臣也意识到了儒家的不足,也会自己翻看法家的书籍。比如范仲淹、韩琦、王安石等等名臣,都是外儒内法的代表性人物。也正是因为他们半桶水,不知道怎么周全改革,才最后落得失败的下场。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师父领进门,他们就看着书乱来了。结合实际结合得不完整,改革又没触到痛点,也无法真正扭转乾坤,甚至也没有舍身成仁的念头。所以儒家的改革,都是虎头蛇尾的,以失败告终。
但是,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学了算术,甚至还懂得经济的儒者,这又会是怎么一个局面呢?
一个也就罢了,如果未来形成一个团体呢?
或许,只能用“新儒”来命名他们了吧?最关键的是,张正书还把《荀子》放在图书馆里,潜移默化让他们接受荀子的观点。在儒家里,张正书认为集大成者,就是这个不被待见的荀子了。因为荀子,主张治国礼法并用,主张与时俱进,而是不是好古非今。或许范仲淹和王安石,都看过《荀子》吧?
想都不想,赵煦就皱眉说道:“既然知道离经叛道,又为何要建?”
“大宋想要强盛,离不开物理、化学、算术和经济。”张正书给出了一个理由,“如果事情顺利的话,我能继续设计出比配重抛石机更厉害的武器,这是物理方面的内容;我可以利用化学,继续发展冶炼业,冶炼出来的武器,甚至都能削铁如泥;算术就不用说了,没有算术,物理、化学都发展不了,经济也无法展开研究。至于经济,我的本事你也见识到了。跟你透个底吧,你别看我这一年多以来都在烧钱,其实今年年底,我就能回本了。剩下的,都可以算是纯赚的。当然了,我还会继续烧钱的……”
“那又如何?”赵煦表现得很冷淡。
其实,对于一门学说,任何一个皇帝都是很谨慎的,深怕出了什么岔子。
想在宋朝恢复百家争鸣的局面,动摇儒家的根基,还想走皇帝路线,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呢?看看那满朝文官,整个天下有多少读书人就知道了。要是儒家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他们保不齐是第一个跳出来的人。
张正书当然也知道是这么个情况,他不过是习惯于讨价还价罢了。图书馆的事情嘛,随便操作都能规避风险的。要知道宋朝文人喜欢猎奇,再加上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和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已经存在很久了,就好像之前曾瑾菡在努力搜寻书籍,却还是一无所获。如果不是这样,《射雕英雄传》也不会这么火了——好吧,在后世金老爷子的《射雕英雄传》一样是雅俗共赏,火遍整个华语泛华语圈。
“真的不行?”张正书不死心,继续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赵煦冷笑着看着张正书,觉得他在装傻。
“好吧,那我退一步,你保证我的图书馆会继续存在,甚至提供一些书籍的印刷本,这怎么样?”
张正书总算是露出了他的獠牙,赵煦却早就掌握了他的意图。
“这才是你的目的罢?”
说实话,这样赵煦还能接受,毕竟一个图书馆什么的,赵煦并不在意。要知道很多文人家中都有藏书阁,里面不乏孤本、珍本之类的书籍。当然了,和图书馆不一样的是,这些文人的藏书阁一般是不会轻易对外人开启的。毕竟里面的孤本、珍本太难得了,哪怕只是弄坏一页,都能把这些文人心疼几年。
张正书被说破了心思,也尴尬地笑了笑:“这不是讨价还价嘛,只要官家你保证我这图书馆存在,我就做了这官。”
“说起来,朕好像还吃亏了啊?”
赵煦寻思了良久,才谨慎地说道:“也罢,应承了你又何妨?”
只要不动摇儒家的地位,不让读书人造反,赵煦也是乐意见到这样的事。毕竟让百姓多些读书识字的机会,也是增强大宋国力的体现。但赵煦万万没想到,张正书此举可是极为“阴险”的,几乎是能颠覆儒家的举措。
要知道,儒家之所以能处于知识垄断的地位,只是因为朝廷把儒家作为了唯一的教材,通读、熟读儒家经典的秀才,才能考举,才能做官。这样一来,儒家的地位想不垄断,想不独尊都难。
但是,张正书这个图书馆的出现,就打破了这个垄断。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毕竟能读书做官的,还是少数。可学会了物理、化学、算术、经济,可是能赚钱的!官本位的社会风气下,做官自然是第一选择。可做官希望渺茫了,赚钱就是首选了。毕竟人生在世,处处离不开一个“钱”字,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没钱寸步难行!
有了比做官更加功利性,更加具有操作性的事,做官似乎也不是读书人唯一的选择了。
张正书的“阴险”之处就在这里,他在撬儒家的墙角!
固然,在儒家里有很多像赵鼎,像司马光那样的顽固,腐儒,抱残守缺,愣是不知变通;但儒家也还有一些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平心而论,儒家的存在,自然有它的理由,大抵上也是有好处的。但儒家独大的弊端,也太明显了。别的不说,就一条——儒家不适合拿来治国,就已经是原罪。
汉宣帝那句话说得好啊,“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儒家另一个弊端,就是“是古非今”了,一味崇古,贬低今人,那本身就是种错误。可笑的是,这种错误,不仅在宋朝的时候后,连带后世一样存在!可见,儒家荼毒之深。
最后一个弊端,就是“不达时宜”了。其实儒家就是一门哲学,拿哲学来治国,连方法论都欠奉,或者是不严谨,又怎么能“达时宜”呢?
张正书深知,儒家难以完全取代。
但是,改造儒家还是可以的。怎么改造呢?就是潜移默化,革除儒家的弊端。
其实,很多宋朝大臣也意识到了儒家的不足,也会自己翻看法家的书籍。比如范仲淹、韩琦、王安石等等名臣,都是外儒内法的代表性人物。也正是因为他们半桶水,不知道怎么周全改革,才最后落得失败的下场。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师父领进门,他们就看着书乱来了。结合实际结合得不完整,改革又没触到痛点,也无法真正扭转乾坤,甚至也没有舍身成仁的念头。所以儒家的改革,都是虎头蛇尾的,以失败告终。
但是,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学了算术,甚至还懂得经济的儒者,这又会是怎么一个局面呢?
一个也就罢了,如果未来形成一个团体呢?
或许,只能用“新儒”来命名他们了吧?最关键的是,张正书还把《荀子》放在图书馆里,潜移默化让他们接受荀子的观点。在儒家里,张正书认为集大成者,就是这个不被待见的荀子了。因为荀子,主张治国礼法并用,主张与时俱进,而是不是好古非今。或许范仲淹和王安石,都看过《荀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