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弹劾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翌日,《京华报》的影响力,在汴梁城中开始发酵。
经过昨日,《京华报》上的叶衙内调戏乞丐西施的“光荣事迹”,已经传遍了汴梁城,甚至各大酒楼都有博君人(说书人)编撰得绘声绘色,给酒客说故事了。其实,也不用怎么编撰,毕竟《京华报》上都是用白话文写就的,只需要改一改,加入表情演绎,就是很好的说书故事了。
于是,《京华报》开始脱销。
“勤卷堂”的陈掌柜一再加印,足足到了一万六千份的时候,才总算供应得过来。
于是乎,这一期《京华报》,除去了给“勤卷堂”,给报童等等的酬劳,‘京华报社’又赚了,而且大赚特赚,净收入达一百五十贯!不知道让多少小报眼红,开始纷纷琢磨起《京华报》的成功模式,准备山寨。
中国人嘛,都是这样的。看到别人赚钱,就想着怎么山寨过来,分一杯羹。再说了,文人的事,能算偷么?
不过,张正书也不怕,《京华报》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的办报理念超越了宋朝上千年,而且是根据宋人的说话语气,调整的文字。一般人,还真的就学不来,只能学个四不像。特别是在抓取热点这方面,张正书可以说,这时候的宋朝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张正书。穿越者对新闻的敏感度,这时候的宋人根本就不是对手!要想赶得上张正书的步伐,宋人起码要学习一年半载才行!
民间的舆论开始发酵,朝堂上也开始酝酿起了风暴。
要知道,本来就闲的蛋疼没事干的御史台,谏官们,就好像闻着鱼腥味的猫,纷纷开始行动了。要知道,这时候的台谏官还是颇有能量的,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反正,用后世的话来讲,这个台谏官,十分适合杠精来做。如果是杠精做了这台谏官,朝廷运转都要成问题。杠精什么事不要反驳一下的?再加上这时候的台谏官,从谏君变成了谏相,于是宋朝很多时候,每实行一事,施行不久,便有许多人说得失,于是就废去了。然后再行新措,不过又是像以前一样。别说皇帝适应不来,老百姓更无法执行。主意办法太多,朝令夕改,宋朝的宰相没法真正做成一件好事。这也是张正书不想做官的原因,因为他知道,不论在哪个朝代,这种扯皮的事都是存在的。等朝廷定下一件事来,不知道要扯皮多久。而且没施行一个月,又改回原样了。
然鹅,宋朝的皇帝,把监督宰相看得很重。只是到后来,御史台和谏官们,还是免不了成为宰相的攻击政敌的武器。不过呢,御史台和谏官们,还是有点“良知”的,风闻奏事可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既然《京华报》说得似模似样,他们自然就“风闻奏事”一番了。然而,吏部尚书叶祖洽就倒了血霉,被儿子真的坑爹了。
当日,御史中丞黄履、侍御史杨畏、监察御史刘拯、来之邵、周秩、董敦逸,左司谏翟思、左正言上官均、右正言张商英等人,都写了弹劾叶祖洽教子不严的奏折,递给了赵煦。叶祖洽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赵煦就已经乐开了花。
当年叶祖洽上疏给赵煦说:“当先帝违豫,臣适在朝廷,亲闻士论籍籍罪珪。伏乞特下有司,正珪之罪。”赵煦不得已,只好下诏:“珪遗表恩例并行追夺,所赐宅拘收入官,追贬珪万安军司户参军。”
要知道,当初赵煦做上皇帝,都是王珪力主要立赵煦的。所以,赵煦看叶祖洽就不顺眼了。再接下来,叶祖洽建议抚恤蔡确及其家属,这可惹恼了赵煦。谁不知道王珪和蔡确是死对头,提了蔡确,自然要贬王珪了。于是,赵煦就恨上了叶祖洽。后来,同知枢密院事林希力荐祖洽,认为他有才能可托付重任,然而赵煦则认为叶祖洽不可大用,就是不用。现在抓住了叶祖洽的小辫子,赵煦还不把叶祖洽往死里整?
这也不怪张正书,谁叫他不把自己的儿子管教好呢?
而且叶祖洽这人也高傲,朝野中也没几个“志同道合”的人,所以他不倒霉谁倒霉?
不过话说回来,叶祖洽这人的能力还是不错滴,起码在水平线上。然而,他的性子注定了他的一生都郁郁不得志——高傲的人,不合群的人,向来是做不成什么大事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都要三个帮,更何况是做官?
所以,叶祖洽悲剧了。
同僚排斥他,皇帝厌恶他,唯独枢密院的知枢密院事曾布挺他。可枢密院能有多少话语权啊,所以叶祖洽举目四望,居然全都是“政敌”,他不悲剧谁悲剧?然而,叶祖洽也是个硬骨头,不肯服软。
只是在家中,他已经让叶弘泽跪在地上半日了。
“你这逆子,竟敢做出这等事来,看老夫不打死你!”
叶祖洽真的想活生生劈了叶弘泽这“坑爹”货色,然而却被周围抱住了。
叶弘泽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爹爹,这都是《京华报》惹的祸啊,儿不知会有今日啊!”他也恨啊,当初为什么不狠心一点,花钱雇来游手,给“京华报社”一个“难忘”的“教训”,以至于今日毫无还手之力。
“你当即收拾行囊,回泰宁!”
叶祖洽为了留在京城,也是拼了性命了,换做一般人,恐怕会服个软,先就外任个知州啥的。等朝廷里风声过了,再回来不迟。反正宋朝的高官职位多多,党争频繁,隔一段时间就有空位了。躲过风声,什么时候回来都行。然而,叶祖洽却偏偏不这么干,非得争一争。
事实上他也看出来了,满朝都是“政敌”,如果此去,说不定是回不来了。因为叶祖洽也明白,赵煦恼了他。皇帝都厌恶的人,怎么还可能回到中枢?是以,叶祖洽也是没有了办法。
叶弘泽连夜出了汴梁城,走上了回福建泰宁的路。
路上,叶弘泽咬牙切齿地说道:““京华报”,我与你势不两立!”
翌日,《京华报》的影响力,在汴梁城中开始发酵。
经过昨日,《京华报》上的叶衙内调戏乞丐西施的“光荣事迹”,已经传遍了汴梁城,甚至各大酒楼都有博君人(说书人)编撰得绘声绘色,给酒客说故事了。其实,也不用怎么编撰,毕竟《京华报》上都是用白话文写就的,只需要改一改,加入表情演绎,就是很好的说书故事了。
于是,《京华报》开始脱销。
“勤卷堂”的陈掌柜一再加印,足足到了一万六千份的时候,才总算供应得过来。
于是乎,这一期《京华报》,除去了给“勤卷堂”,给报童等等的酬劳,‘京华报社’又赚了,而且大赚特赚,净收入达一百五十贯!不知道让多少小报眼红,开始纷纷琢磨起《京华报》的成功模式,准备山寨。
中国人嘛,都是这样的。看到别人赚钱,就想着怎么山寨过来,分一杯羹。再说了,文人的事,能算偷么?
不过,张正书也不怕,《京华报》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的办报理念超越了宋朝上千年,而且是根据宋人的说话语气,调整的文字。一般人,还真的就学不来,只能学个四不像。特别是在抓取热点这方面,张正书可以说,这时候的宋朝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张正书。穿越者对新闻的敏感度,这时候的宋人根本就不是对手!要想赶得上张正书的步伐,宋人起码要学习一年半载才行!
民间的舆论开始发酵,朝堂上也开始酝酿起了风暴。
要知道,本来就闲的蛋疼没事干的御史台,谏官们,就好像闻着鱼腥味的猫,纷纷开始行动了。要知道,这时候的台谏官还是颇有能量的,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反正,用后世的话来讲,这个台谏官,十分适合杠精来做。如果是杠精做了这台谏官,朝廷运转都要成问题。杠精什么事不要反驳一下的?再加上这时候的台谏官,从谏君变成了谏相,于是宋朝很多时候,每实行一事,施行不久,便有许多人说得失,于是就废去了。然后再行新措,不过又是像以前一样。别说皇帝适应不来,老百姓更无法执行。主意办法太多,朝令夕改,宋朝的宰相没法真正做成一件好事。这也是张正书不想做官的原因,因为他知道,不论在哪个朝代,这种扯皮的事都是存在的。等朝廷定下一件事来,不知道要扯皮多久。而且没施行一个月,又改回原样了。
然鹅,宋朝的皇帝,把监督宰相看得很重。只是到后来,御史台和谏官们,还是免不了成为宰相的攻击政敌的武器。不过呢,御史台和谏官们,还是有点“良知”的,风闻奏事可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既然《京华报》说得似模似样,他们自然就“风闻奏事”一番了。然而,吏部尚书叶祖洽就倒了血霉,被儿子真的坑爹了。
当日,御史中丞黄履、侍御史杨畏、监察御史刘拯、来之邵、周秩、董敦逸,左司谏翟思、左正言上官均、右正言张商英等人,都写了弹劾叶祖洽教子不严的奏折,递给了赵煦。叶祖洽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赵煦就已经乐开了花。
当年叶祖洽上疏给赵煦说:“当先帝违豫,臣适在朝廷,亲闻士论籍籍罪珪。伏乞特下有司,正珪之罪。”赵煦不得已,只好下诏:“珪遗表恩例并行追夺,所赐宅拘收入官,追贬珪万安军司户参军。”
要知道,当初赵煦做上皇帝,都是王珪力主要立赵煦的。所以,赵煦看叶祖洽就不顺眼了。再接下来,叶祖洽建议抚恤蔡确及其家属,这可惹恼了赵煦。谁不知道王珪和蔡确是死对头,提了蔡确,自然要贬王珪了。于是,赵煦就恨上了叶祖洽。后来,同知枢密院事林希力荐祖洽,认为他有才能可托付重任,然而赵煦则认为叶祖洽不可大用,就是不用。现在抓住了叶祖洽的小辫子,赵煦还不把叶祖洽往死里整?
这也不怪张正书,谁叫他不把自己的儿子管教好呢?
而且叶祖洽这人也高傲,朝野中也没几个“志同道合”的人,所以他不倒霉谁倒霉?
不过话说回来,叶祖洽这人的能力还是不错滴,起码在水平线上。然而,他的性子注定了他的一生都郁郁不得志——高傲的人,不合群的人,向来是做不成什么大事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都要三个帮,更何况是做官?
所以,叶祖洽悲剧了。
同僚排斥他,皇帝厌恶他,唯独枢密院的知枢密院事曾布挺他。可枢密院能有多少话语权啊,所以叶祖洽举目四望,居然全都是“政敌”,他不悲剧谁悲剧?然而,叶祖洽也是个硬骨头,不肯服软。
只是在家中,他已经让叶弘泽跪在地上半日了。
“你这逆子,竟敢做出这等事来,看老夫不打死你!”
叶祖洽真的想活生生劈了叶弘泽这“坑爹”货色,然而却被周围抱住了。
叶弘泽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爹爹,这都是《京华报》惹的祸啊,儿不知会有今日啊!”他也恨啊,当初为什么不狠心一点,花钱雇来游手,给“京华报社”一个“难忘”的“教训”,以至于今日毫无还手之力。
“你当即收拾行囊,回泰宁!”
叶祖洽为了留在京城,也是拼了性命了,换做一般人,恐怕会服个软,先就外任个知州啥的。等朝廷里风声过了,再回来不迟。反正宋朝的高官职位多多,党争频繁,隔一段时间就有空位了。躲过风声,什么时候回来都行。然而,叶祖洽却偏偏不这么干,非得争一争。
事实上他也看出来了,满朝都是“政敌”,如果此去,说不定是回不来了。因为叶祖洽也明白,赵煦恼了他。皇帝都厌恶的人,怎么还可能回到中枢?是以,叶祖洽也是没有了办法。
叶弘泽连夜出了汴梁城,走上了回福建泰宁的路。
路上,叶弘泽咬牙切齿地说道:““京华报”,我与你势不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