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节 借势谋利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回到明末当军阀最新章节!
刘孔昭手下幕僚并不完全同意他向皇帝告状,甚至大多数人都不太同意。
尤其是一个同族幕僚刘聪尤其反对。
刘聪是刘孔昭族中一个旁支子弟,有举人功名在身,但却没有去做官,毕竟举人也只能做一个县令,哪里比得上给伯爵做幕僚来的体面,而且因为功名和同族身份,他一直都是刘孔昭身边的头号幕僚。
自从发生了杨潮抢劫战船一事后,刘孔昭就难以忍受,要立刻跟皇帝告状,刘聪苦劝不止,刘聪看的很清楚,告状最多是跟杨潮两败俱伤,绝不会完全占便宜,因为那些船丢的实在太诡异了,让人毫发无损的就抢走了船,这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
所以刘聪一直建议,让刘孔昭隐瞒起这件事,然后跟杨潮私下和解,最好能将船要回来,最少也得要回来一部分,剩下那些直接给朝廷报损,为此可以最一些让步,比如将部分航运交还杨潮。
可是刘孔昭没有听,完全是因为拉不下伯爵的脸面,非要争这口气,非要去北京告状。
这个决定一下,刘聪就知道,刘伯爷恐怕没什么好事了。
果然过了年就传来皇帝派王承恩南下的消息,等到王承恩到了江南,第一时间去了杨潮的军营,这已经很明显了,皇帝站在了杨潮一边。
但接着王承恩就来到了采石信地,平时刘孔昭可以不在这里,但是这时候必须在这里。
结果王承恩不看杨潮的操练,反而指明要看采石的操练,一番忙碌之后,尤其是在得到了刘伯爷几千两银子的孝敬后,王承恩赞誉了采石的精兵。
接着私下里王承恩直接告诉刘孔昭。皇帝有意帮刘孔昭要回战船,然后命令刘孔昭前往湖广阻挡可能东进的张献忠部。
刘孔昭直接就懵了,突然觉得那批战船成了烫手山芋。如果要到手里反倒要去打仗,打个屁啊。他是伯爵,生来就是要享受的,打仗那种苦差事鬼才想干。
于是刘孔昭非常识相的不催促王承恩,绝口不提那些船的事情,好像将那件事给忘记了。
王承恩计谋得逞,自然又是一番得意,这可不是皇帝给他出的主意,皇帝只是让他来江南安抚。这可是他的主意,皇帝可不会知道这些勋贵的心思,王承恩可清清楚楚,让他们去打仗是让他们闭嘴的最好办法。
只要刘孔昭不在催促,王承恩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让那批战船见鬼去吧,当做一笔糊涂账谁也不提了,这不是很好?
虽然吓了一下刘孔昭,但真正的惩罚却没有,这是皇帝交代过的。因为杨潮跟刘孔昭发生冲突,然后皇帝惩罚刘孔昭,这件事政治意义太大。会给勋贵集团造成一种皇帝偏袒武官的印象,肯定会闹得沸沸扬扬,弄一批老勋贵去太祖皇陵哭陵这种事,这些勋贵不是做不出来,虽然对皇帝没有实质性威胁,但是脸面上实在不好看,要落一个刻薄功臣的名声,这是崇祯不能接受的。
所以这次根本不会处置刘孔昭,只是需要慰勉刘孔昭抓紧时间练兵。因为他治下的水军实在是太差了,但皇帝交代的这件事。王承恩却闭口不提了,他很清楚。刘孔昭这种勋贵,不可能是带兵的材料,让他们练兵,那纯粹是扯淡,他知道皇帝的话太天真的,根本不可能实现,所幸也就不说了。
从刘孔昭这里离开后,王承恩在南京城四处走动,打着皇帝慰劳臣民的名义,他自己的荷包却一点点鼓起来,每天吃吃喝喝日子过得逍遥。
杨潮这段时间可是忙碌极了,准备出征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五千大军出征,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一时半会是无法准备好的。
虽然杨潮储备的军事物资,暂时够用,三万杆长枪,六千具铁甲和四千只鸟铳杨潮的士兵是装备不完的,但是杨潮打算全部带走,战争中的消耗可是很可怕的,在海州杨潮手下折断了上千杆长枪,而在海州跟虏兵短兵相接的次数有限。
这次去剿匪,虽然白头军的战力跟虏兵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人数上却多了太多,目前已经发展到十万人了,弄不好这批长枪还不够用呢。
至于鸟铳手,李五六选择编练了一千人,但是疯狂的训练中,就已经损耗了一千杆,其实只剩下三千杆了,全部带走以备不时之需。
铁甲甚至还有些不够用呢,新招募的四千多人,一人一领后,就剩下一千来具铁甲,幸好铁甲在战斗中不容易损耗,哪怕损坏几片甲叶,其实也不妨碍使用,所以全部带走应该可以应付。
剩下就是军粮了,杨潮为了防备万一,去年就定下了军制,要求仓库中随时储存够一年之用的存粮,一年时间足够杨潮剿灭白头军了,其实杨潮的打算最多一个月,路程上消耗一个月,两个月后正好启程去北京。
关键是船的问题,以及跟沿路官府沟通问题,跟史可法商定好,让沿途官府提供帮助,但杨潮有些信不过官府,谁知道会怎么刁难呢,所以他得提前跟王家打好招呼,希望王家提供帮助。
虽然还没有沟通好,杨潮还是先派张大桅抽调十艘船,装载军事物资先行,先到镇江卸船,然后等待王家的船,从运河先运到王家的老家杭州,然后水路并进去金华府。
军队在准备出征事宜外,杨潮还需要在城里运作,王承恩来到南京,这如果不好好利用一下,那就不是杨潮了。
太监要钱的胆子比文官大,要钱的脸皮比文官厚,什么钱都敢收,都愿意收,而在北京也有生意的富商,也乐意跟王承恩结交,杨潮先是出面张罗了一些豪商跟王承恩见面。让他赚足了外快后,才带他跟郑鸿逵见了一面。
在王承恩来南京的第十天,杨潮跟着王承恩一起。宴请郑鸿逵。
酒足饭饱,揣着郑家丰厚的孝敬。王承恩满意的走了,杨潮和郑鸿逵把他送到金钗楼门口。
王承恩留下一句:“杨大人,你好好跟郑大人谈生意,咱家就先走了。”
王承恩很识相,杨潮告诉他想跟郑氏谈生意,让他出面帮衬一下,酒席上他就已经说了不少话,暗里不时流露出希望郑氏跟杨潮合作的态度。
送走王承恩杨潮才找机会跟郑鸿逵好好谈谈。
“如何了。郑四爷!”
找了个雅间,杨潮立刻就问郑鸿逵。
郑鸿逵是个聪明人,杨潮挑这个时候问,不由让他多想。
“敢问一句,这生意里,有王公公的份?”
郑鸿逵问道,杨潮带着王承恩一起宴请郑鸿逵,酒席上王承恩的表示,尤其是最后临走那句让杨潮好好谈,都让他颇为疑虑。
杨潮却神秘的笑起来。伸出指头朝天上指了指。
“是王公公上面的人,在里面有份。”
郑鸿逵顿时就愣住了,王承恩上面的人?王承恩已经是秉笔太监了。他上面除了皇上还能有谁?
皇上参与走私通海,这种情况让郑鸿逵难以想象,这天下谁都可以通海,地方豪族可以,地方官吏可以,沿江沿海的卫所可以,江洋大盗也可以,只是皇帝参与,让郑鸿逵感到世界观都要崩溃了。
但是看杨潮信誓旦旦的模样。郑鸿逵又低声问了一句:“此时当真?”
杨潮笑道:“自然当真。郑家可以打探一下,不过知晓此事的人天下不超过一只手。我知你知。史可法知道,皇帝知道。王承恩知道,除此之外怕是没有人知道了,所以能不能打听到,就看郑家的本事了。”
杨潮说的很笃定,他根本就不怕出卖皇帝,反正这件事就算被外人知晓了,冒头也只会对准杨潮,没人敢说皇帝通倭的,而且杨潮也没有告诉郑家是皇帝,只说了是上面那位,其他的全是郑鸿逵猜的。
郑鸿逵看着杨潮的眼睛,试图从中找到破绽,可是杨潮的眼神很平静。
郑鸿逵不由信了三分,这件事杨潮没必要骗他们,反正杨潮只要有实力,郑家只能找他合作,而现在王承恩的出面,已经证实了在跟刘孔昭的斗争中,杨潮赢了,郑氏跟他的合作,就已经确定了,所以郑鸿逵不由又信了几分。
在联想到杨潮一直以来的咄咄逼人,一副不把江南豪族,沿江卫所官府放在眼里的架势,还有吃定了他们郑家的气势,也就好解释了,因为杨潮的背后是‘那个人’,那杨潮的态度霸道一些,也就完全正常了。
想到这里,郑鸿逵又多信了几分,感觉此事至少有八成是真的了。
“郑四爷还有什么疑虑的,这下子可以跟本官放心做生意了吧。上次合作很愉快,不过本官相信郑家的胃口,绝不仅仅是那点货能够打发的了的。”
郑鸿逵此事还在想着‘上面’的事情,见杨潮问,忙点了点头:“没错。”
这时候才清醒过来,管他上面是谁呢,反正这生意是肯定要做的。
悄悄深吸一口气,心情恢复过来,这才开始正式谈。
“不瞒杨大人知道,我郑家往年在江南采购都在一百万两上下,不是郑家吃不下更多的货。只是弄不来足够的货,即便是江南豪族,也不敢明目张胆的采办。既然是杨大人该没有这些顾虑,那在下就做主,在跟杨大人定三百万的货,四月前准备好如何?”
杨潮笑道:“这自然是没有问题的。那就还按以前的货价?”
上次跟郑家确定的四倍,已经执行了一次,杨潮那些钱刨去码头等建设经费,还了借款后,还剩下二十多万,但这次出去打仗,谁知道还要花多少钱,所以有备无患,杨潮还得抓紧时间在做一单生意。
只是以前杨潮把垄断长江这件事想的简单了,从南京往下游走几百里,沿江卫所加上水营,各种势力数以百计,还有各种豪族干扰,就靠杨潮那八艘抽出来的大船。根本就顾不过来,根本就阻止不了别人通海。
因此郑氏其实并没有断绝跟其他人的声音,毕竟人家的价钱开的更合理。而且杨潮没有表现出来统治级的力量,郑氏就没有必要急着跟杨潮合作。
所以在那一次之后。双方的交易暂时就停止了,这也是为什么杨潮要借助王承恩压一压郑鸿逵的原因,得让郑鸿逵看看自己的潜力,让他明白,自己统治长江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让他们不要继续观望了,至少在做一单大生意。
而且杨潮也不希望价钱变动,依照上次的价钱就很合理。
但是郑鸿逵一听。却有些犹豫了,他们给杨潮四倍的价钱,确实让杨潮占了大便宜,但是郑氏也不会吃亏。
郑氏去日本贸易的船,这几年都是十艘左右,最关键的就是办不够货,而最鼎盛的时候,郑氏一年发往日本的船可是九十多艘将近一百艘呢。
虽然短期扩大十倍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有杨潮出面,今年翻一倍还是很有希望的。
郑家的船到日本。那就是十倍的利,让给杨潮三倍,也只是三分之一而已。如果能扩大两倍,郑氏获利二十倍,让出去六倍,郑氏今年比去年赚到的,还要多五成。
但是郑氏没想过杨潮上面有人,此时杨潮问价,郑鸿逵突然觉得,如果是跟上面那个人做生意,郑氏似乎应该再让一点。跟那个人打好交道,明里暗里都有好处不是。
不得不说皇帝这时候在百姓心里的地位还是很特殊的。哪怕是郑家这样的海盗集团,听到皇帝跟他们做生意。这心里也在打鼓。
想到这里,郑鸿逵小心的说道:“杨大人见谅,这个价钱吗,我郑家倒是还能在提提,但是也不能提的太高了,还请杨大人跟上面那位解释解释。”
杨潮一愣,他本来打算就按照四倍货价,在捞一笔的,没想到郑家主动提价,当然他们不是因为杨潮而提,而是给上面那位的面子,这倒是意外收获了。
其实以杨潮的观念,做生意就该讲究一个诚信,可郑家要提价,杨潮还真的不好拒绝,人家是给皇帝面子,而不是给杨潮,杨潮如果拒绝的话,弄不好还会被他们怀疑自己是狐假虎威,根本就是打着皇帝的幌子蒙人蒙事。
杨潮也不好开口,索性反问道:“那郑四爷觉得多少合适?”
郑鸿逵伸出一只手,小心的说道:“五倍,不能再多了,杨大人肯定知道,我郑氏其实也就赚十倍的利,给上面五倍,大家五五分。不是郑家人小气,而是要养活一大家子。这人一出海,命可就交给妈祖娘娘了,是死是活真说不好。那次出去不死大把的人,这钱都是拿命换来的,所以这五倍落到郑家手里的其实剩不了多少。”
听郑鸿逵说的可能,但是杨潮也知道,这时代出海就是在玩命,都是最没有出路的人才会冒险,但是杨潮不相信郑氏会把钱都分给那些水手,但出五倍的利,郑家还真就是跟自己对半分了,这让杨潮都感觉自己有些不厚道了。
当然此时杨潮完全是生出了截留这笔货款做军费的主意,要是真心给皇帝办事,这些钱都是给皇帝的,他其实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顾虑。
所谓做贼心虚吧,杨潮哈哈大笑起来:“郑四爷放心,上面那位宅心仁厚着呢。体谅郑家的难处,郑四爷能出五倍货款,就已经是尽力了,我会向上面那位禀报,相信一定会给郑家一个恩赏的。”
郑鸿逵一听,顿时一喜道:“如此就谢过杨大人了。”
说实话,郑氏的财力、人力都很强悍,荷兰人在他们面前都只能低头,可是他们这种实力,放在大明朝根本就不好使,根本就不被认可,跟郑家结交的文官,往往也就是福建籍,或者在福建为官的那些,其他地方根本就不买郑家的账,因为根本就看不起海盗。
现在上面那位竟然跟郑家做生意,这简直就是天大的面子了。
所以郑鸿逵虽然被杨潮狠宰了一笔,切下了他们拼命做好的海贸蛋糕的一半,他们不但没有半点怨言,反而还要感激。
杨潮强装平静,踏实接受了郑鸿逵的感谢。
然后笑道:“那就说定了,三百万,不过这定金?”
人家已经让出那么多了,杨潮感觉自己都有点不太好意思提定金了。
但是郑鸿逵却一口答应:“没问题,三成定金,一百万随时可以给杨大人。”
郑家就是牛气,每年仗着一千万的利润,还真是不把钱当钱啊。
当然垄断大明贸易,又不用交税,他们也占了大明朝太大的便宜了,也就只有大明朝廷这种傻子朝廷,才能做出这样的蠢事。
杨潮又道:“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皇上让王公公从北京赶来,给本官下了一封旨意,让本官去东阳剿匪。所以本官可能马上就要出发,郑大人的钱就在金钗楼交割,办货的事情就交给康小宝了。”
郑鸿逵丝毫没有犹豫立刻就答应下来。
走出金钗楼的时候,郑鸿逵心里还直感慨,这个杨大人真是得皇帝隆恩厚重!(未完待续。。。)。.。
刘孔昭手下幕僚并不完全同意他向皇帝告状,甚至大多数人都不太同意。
尤其是一个同族幕僚刘聪尤其反对。
刘聪是刘孔昭族中一个旁支子弟,有举人功名在身,但却没有去做官,毕竟举人也只能做一个县令,哪里比得上给伯爵做幕僚来的体面,而且因为功名和同族身份,他一直都是刘孔昭身边的头号幕僚。
自从发生了杨潮抢劫战船一事后,刘孔昭就难以忍受,要立刻跟皇帝告状,刘聪苦劝不止,刘聪看的很清楚,告状最多是跟杨潮两败俱伤,绝不会完全占便宜,因为那些船丢的实在太诡异了,让人毫发无损的就抢走了船,这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
所以刘聪一直建议,让刘孔昭隐瞒起这件事,然后跟杨潮私下和解,最好能将船要回来,最少也得要回来一部分,剩下那些直接给朝廷报损,为此可以最一些让步,比如将部分航运交还杨潮。
可是刘孔昭没有听,完全是因为拉不下伯爵的脸面,非要争这口气,非要去北京告状。
这个决定一下,刘聪就知道,刘伯爷恐怕没什么好事了。
果然过了年就传来皇帝派王承恩南下的消息,等到王承恩到了江南,第一时间去了杨潮的军营,这已经很明显了,皇帝站在了杨潮一边。
但接着王承恩就来到了采石信地,平时刘孔昭可以不在这里,但是这时候必须在这里。
结果王承恩不看杨潮的操练,反而指明要看采石的操练,一番忙碌之后,尤其是在得到了刘伯爷几千两银子的孝敬后,王承恩赞誉了采石的精兵。
接着私下里王承恩直接告诉刘孔昭。皇帝有意帮刘孔昭要回战船,然后命令刘孔昭前往湖广阻挡可能东进的张献忠部。
刘孔昭直接就懵了,突然觉得那批战船成了烫手山芋。如果要到手里反倒要去打仗,打个屁啊。他是伯爵,生来就是要享受的,打仗那种苦差事鬼才想干。
于是刘孔昭非常识相的不催促王承恩,绝口不提那些船的事情,好像将那件事给忘记了。
王承恩计谋得逞,自然又是一番得意,这可不是皇帝给他出的主意,皇帝只是让他来江南安抚。这可是他的主意,皇帝可不会知道这些勋贵的心思,王承恩可清清楚楚,让他们去打仗是让他们闭嘴的最好办法。
只要刘孔昭不在催促,王承恩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让那批战船见鬼去吧,当做一笔糊涂账谁也不提了,这不是很好?
虽然吓了一下刘孔昭,但真正的惩罚却没有,这是皇帝交代过的。因为杨潮跟刘孔昭发生冲突,然后皇帝惩罚刘孔昭,这件事政治意义太大。会给勋贵集团造成一种皇帝偏袒武官的印象,肯定会闹得沸沸扬扬,弄一批老勋贵去太祖皇陵哭陵这种事,这些勋贵不是做不出来,虽然对皇帝没有实质性威胁,但是脸面上实在不好看,要落一个刻薄功臣的名声,这是崇祯不能接受的。
所以这次根本不会处置刘孔昭,只是需要慰勉刘孔昭抓紧时间练兵。因为他治下的水军实在是太差了,但皇帝交代的这件事。王承恩却闭口不提了,他很清楚。刘孔昭这种勋贵,不可能是带兵的材料,让他们练兵,那纯粹是扯淡,他知道皇帝的话太天真的,根本不可能实现,所幸也就不说了。
从刘孔昭这里离开后,王承恩在南京城四处走动,打着皇帝慰劳臣民的名义,他自己的荷包却一点点鼓起来,每天吃吃喝喝日子过得逍遥。
杨潮这段时间可是忙碌极了,准备出征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五千大军出征,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一时半会是无法准备好的。
虽然杨潮储备的军事物资,暂时够用,三万杆长枪,六千具铁甲和四千只鸟铳杨潮的士兵是装备不完的,但是杨潮打算全部带走,战争中的消耗可是很可怕的,在海州杨潮手下折断了上千杆长枪,而在海州跟虏兵短兵相接的次数有限。
这次去剿匪,虽然白头军的战力跟虏兵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人数上却多了太多,目前已经发展到十万人了,弄不好这批长枪还不够用呢。
至于鸟铳手,李五六选择编练了一千人,但是疯狂的训练中,就已经损耗了一千杆,其实只剩下三千杆了,全部带走以备不时之需。
铁甲甚至还有些不够用呢,新招募的四千多人,一人一领后,就剩下一千来具铁甲,幸好铁甲在战斗中不容易损耗,哪怕损坏几片甲叶,其实也不妨碍使用,所以全部带走应该可以应付。
剩下就是军粮了,杨潮为了防备万一,去年就定下了军制,要求仓库中随时储存够一年之用的存粮,一年时间足够杨潮剿灭白头军了,其实杨潮的打算最多一个月,路程上消耗一个月,两个月后正好启程去北京。
关键是船的问题,以及跟沿路官府沟通问题,跟史可法商定好,让沿途官府提供帮助,但杨潮有些信不过官府,谁知道会怎么刁难呢,所以他得提前跟王家打好招呼,希望王家提供帮助。
虽然还没有沟通好,杨潮还是先派张大桅抽调十艘船,装载军事物资先行,先到镇江卸船,然后等待王家的船,从运河先运到王家的老家杭州,然后水路并进去金华府。
军队在准备出征事宜外,杨潮还需要在城里运作,王承恩来到南京,这如果不好好利用一下,那就不是杨潮了。
太监要钱的胆子比文官大,要钱的脸皮比文官厚,什么钱都敢收,都愿意收,而在北京也有生意的富商,也乐意跟王承恩结交,杨潮先是出面张罗了一些豪商跟王承恩见面。让他赚足了外快后,才带他跟郑鸿逵见了一面。
在王承恩来南京的第十天,杨潮跟着王承恩一起。宴请郑鸿逵。
酒足饭饱,揣着郑家丰厚的孝敬。王承恩满意的走了,杨潮和郑鸿逵把他送到金钗楼门口。
王承恩留下一句:“杨大人,你好好跟郑大人谈生意,咱家就先走了。”
王承恩很识相,杨潮告诉他想跟郑氏谈生意,让他出面帮衬一下,酒席上他就已经说了不少话,暗里不时流露出希望郑氏跟杨潮合作的态度。
送走王承恩杨潮才找机会跟郑鸿逵好好谈谈。
“如何了。郑四爷!”
找了个雅间,杨潮立刻就问郑鸿逵。
郑鸿逵是个聪明人,杨潮挑这个时候问,不由让他多想。
“敢问一句,这生意里,有王公公的份?”
郑鸿逵问道,杨潮带着王承恩一起宴请郑鸿逵,酒席上王承恩的表示,尤其是最后临走那句让杨潮好好谈,都让他颇为疑虑。
杨潮却神秘的笑起来。伸出指头朝天上指了指。
“是王公公上面的人,在里面有份。”
郑鸿逵顿时就愣住了,王承恩上面的人?王承恩已经是秉笔太监了。他上面除了皇上还能有谁?
皇上参与走私通海,这种情况让郑鸿逵难以想象,这天下谁都可以通海,地方豪族可以,地方官吏可以,沿江沿海的卫所可以,江洋大盗也可以,只是皇帝参与,让郑鸿逵感到世界观都要崩溃了。
但是看杨潮信誓旦旦的模样。郑鸿逵又低声问了一句:“此时当真?”
杨潮笑道:“自然当真。郑家可以打探一下,不过知晓此事的人天下不超过一只手。我知你知。史可法知道,皇帝知道。王承恩知道,除此之外怕是没有人知道了,所以能不能打听到,就看郑家的本事了。”
杨潮说的很笃定,他根本就不怕出卖皇帝,反正这件事就算被外人知晓了,冒头也只会对准杨潮,没人敢说皇帝通倭的,而且杨潮也没有告诉郑家是皇帝,只说了是上面那位,其他的全是郑鸿逵猜的。
郑鸿逵看着杨潮的眼睛,试图从中找到破绽,可是杨潮的眼神很平静。
郑鸿逵不由信了三分,这件事杨潮没必要骗他们,反正杨潮只要有实力,郑家只能找他合作,而现在王承恩的出面,已经证实了在跟刘孔昭的斗争中,杨潮赢了,郑氏跟他的合作,就已经确定了,所以郑鸿逵不由又信了几分。
在联想到杨潮一直以来的咄咄逼人,一副不把江南豪族,沿江卫所官府放在眼里的架势,还有吃定了他们郑家的气势,也就好解释了,因为杨潮的背后是‘那个人’,那杨潮的态度霸道一些,也就完全正常了。
想到这里,郑鸿逵又多信了几分,感觉此事至少有八成是真的了。
“郑四爷还有什么疑虑的,这下子可以跟本官放心做生意了吧。上次合作很愉快,不过本官相信郑家的胃口,绝不仅仅是那点货能够打发的了的。”
郑鸿逵此事还在想着‘上面’的事情,见杨潮问,忙点了点头:“没错。”
这时候才清醒过来,管他上面是谁呢,反正这生意是肯定要做的。
悄悄深吸一口气,心情恢复过来,这才开始正式谈。
“不瞒杨大人知道,我郑家往年在江南采购都在一百万两上下,不是郑家吃不下更多的货。只是弄不来足够的货,即便是江南豪族,也不敢明目张胆的采办。既然是杨大人该没有这些顾虑,那在下就做主,在跟杨大人定三百万的货,四月前准备好如何?”
杨潮笑道:“这自然是没有问题的。那就还按以前的货价?”
上次跟郑家确定的四倍,已经执行了一次,杨潮那些钱刨去码头等建设经费,还了借款后,还剩下二十多万,但这次出去打仗,谁知道还要花多少钱,所以有备无患,杨潮还得抓紧时间在做一单生意。
只是以前杨潮把垄断长江这件事想的简单了,从南京往下游走几百里,沿江卫所加上水营,各种势力数以百计,还有各种豪族干扰,就靠杨潮那八艘抽出来的大船。根本就顾不过来,根本就阻止不了别人通海。
因此郑氏其实并没有断绝跟其他人的声音,毕竟人家的价钱开的更合理。而且杨潮没有表现出来统治级的力量,郑氏就没有必要急着跟杨潮合作。
所以在那一次之后。双方的交易暂时就停止了,这也是为什么杨潮要借助王承恩压一压郑鸿逵的原因,得让郑鸿逵看看自己的潜力,让他明白,自己统治长江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让他们不要继续观望了,至少在做一单大生意。
而且杨潮也不希望价钱变动,依照上次的价钱就很合理。
但是郑鸿逵一听。却有些犹豫了,他们给杨潮四倍的价钱,确实让杨潮占了大便宜,但是郑氏也不会吃亏。
郑氏去日本贸易的船,这几年都是十艘左右,最关键的就是办不够货,而最鼎盛的时候,郑氏一年发往日本的船可是九十多艘将近一百艘呢。
虽然短期扩大十倍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有杨潮出面,今年翻一倍还是很有希望的。
郑家的船到日本。那就是十倍的利,让给杨潮三倍,也只是三分之一而已。如果能扩大两倍,郑氏获利二十倍,让出去六倍,郑氏今年比去年赚到的,还要多五成。
但是郑氏没想过杨潮上面有人,此时杨潮问价,郑鸿逵突然觉得,如果是跟上面那个人做生意,郑氏似乎应该再让一点。跟那个人打好交道,明里暗里都有好处不是。
不得不说皇帝这时候在百姓心里的地位还是很特殊的。哪怕是郑家这样的海盗集团,听到皇帝跟他们做生意。这心里也在打鼓。
想到这里,郑鸿逵小心的说道:“杨大人见谅,这个价钱吗,我郑家倒是还能在提提,但是也不能提的太高了,还请杨大人跟上面那位解释解释。”
杨潮一愣,他本来打算就按照四倍货价,在捞一笔的,没想到郑家主动提价,当然他们不是因为杨潮而提,而是给上面那位的面子,这倒是意外收获了。
其实以杨潮的观念,做生意就该讲究一个诚信,可郑家要提价,杨潮还真的不好拒绝,人家是给皇帝面子,而不是给杨潮,杨潮如果拒绝的话,弄不好还会被他们怀疑自己是狐假虎威,根本就是打着皇帝的幌子蒙人蒙事。
杨潮也不好开口,索性反问道:“那郑四爷觉得多少合适?”
郑鸿逵伸出一只手,小心的说道:“五倍,不能再多了,杨大人肯定知道,我郑氏其实也就赚十倍的利,给上面五倍,大家五五分。不是郑家人小气,而是要养活一大家子。这人一出海,命可就交给妈祖娘娘了,是死是活真说不好。那次出去不死大把的人,这钱都是拿命换来的,所以这五倍落到郑家手里的其实剩不了多少。”
听郑鸿逵说的可能,但是杨潮也知道,这时代出海就是在玩命,都是最没有出路的人才会冒险,但是杨潮不相信郑氏会把钱都分给那些水手,但出五倍的利,郑家还真就是跟自己对半分了,这让杨潮都感觉自己有些不厚道了。
当然此时杨潮完全是生出了截留这笔货款做军费的主意,要是真心给皇帝办事,这些钱都是给皇帝的,他其实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顾虑。
所谓做贼心虚吧,杨潮哈哈大笑起来:“郑四爷放心,上面那位宅心仁厚着呢。体谅郑家的难处,郑四爷能出五倍货款,就已经是尽力了,我会向上面那位禀报,相信一定会给郑家一个恩赏的。”
郑鸿逵一听,顿时一喜道:“如此就谢过杨大人了。”
说实话,郑氏的财力、人力都很强悍,荷兰人在他们面前都只能低头,可是他们这种实力,放在大明朝根本就不好使,根本就不被认可,跟郑家结交的文官,往往也就是福建籍,或者在福建为官的那些,其他地方根本就不买郑家的账,因为根本就看不起海盗。
现在上面那位竟然跟郑家做生意,这简直就是天大的面子了。
所以郑鸿逵虽然被杨潮狠宰了一笔,切下了他们拼命做好的海贸蛋糕的一半,他们不但没有半点怨言,反而还要感激。
杨潮强装平静,踏实接受了郑鸿逵的感谢。
然后笑道:“那就说定了,三百万,不过这定金?”
人家已经让出那么多了,杨潮感觉自己都有点不太好意思提定金了。
但是郑鸿逵却一口答应:“没问题,三成定金,一百万随时可以给杨大人。”
郑家就是牛气,每年仗着一千万的利润,还真是不把钱当钱啊。
当然垄断大明贸易,又不用交税,他们也占了大明朝太大的便宜了,也就只有大明朝廷这种傻子朝廷,才能做出这样的蠢事。
杨潮又道:“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皇上让王公公从北京赶来,给本官下了一封旨意,让本官去东阳剿匪。所以本官可能马上就要出发,郑大人的钱就在金钗楼交割,办货的事情就交给康小宝了。”
郑鸿逵丝毫没有犹豫立刻就答应下来。
走出金钗楼的时候,郑鸿逵心里还直感慨,这个杨大人真是得皇帝隆恩厚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