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女儿红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隐龙惊唐最新章节!
当然李沐也不想做圣人,逼李世民派兵出战,是李沐的目的。
李沐知道,吐蕃如今羽翼未丰,松赞干布还没有想与大唐决战的意思。
此次犯边,最大的用意是试探大唐的态度和实力,当然,带回一个公主那是额外的收获。
说来好笑,掠夺了松州、弘州两州的财富,然后取其中一小部分,让使者带至长安,美其名曰——进贡。
而朝堂的肉食者们显然是认同“进贡”这个词的。
所以,李沐上疏一是逼李世民出兵,还有就是有恶心一下李世民的意思。
当李世民看过李沐奏疏,脸上阴沉得快要滴出水来。
他一言不发,将奏折扔给袁仁国。
袁仁国捡起一看,脸色一下苍白起来,不敢宣读。
李世民一拍龙案道:“没什么可隐晦的,念。”
袁仁国这才颤声读道:“臣泣闻吐蕃二十万大军寇我边境,竟以此要挟朝廷尚公主……陛下一代圣君,当效仿尧舜禹汤,学秦皇汉武,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志……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我泱泱中华之主,岂能受城下之盟之辱?若陛下允准,臣愿亲率麾下勇士为先锋,与吐蕃血战至最后一人,纵死无憾矣。”
振聋发聩。
朝堂之上,所有的文武大臣都沉默了。
就算象长孙无忌这样的主和之臣,也沉默了。
没有人去指责李沐对上不敬。
这是谏书,凡以下谏上者,如御史弹劾,都将三分说成十分,方可引起为君者注意。
李沐这是劝谏,言词虽然激烈了些,可用意清晰,并无不妥之处。
朝堂之上,有些事可做不可明说,如果说穿了,就必须按规则办,这是不变的定律。
就象贪官,无论你贪多少,只要不被捅破,你就可以安然自处。
可要是捅破了,你就得认命。
这个时候,被李沐如此清晰地点破。
所有人都只能按规则办了。
就算长孙无忌不甘,也不敢在此时再力主议和了。
房玄龄最先改变,他走出队列道:“吴王所奏,令人振聋发聩,臣为之前的愚昧向陛下请罪。”
在他之后,无数的官员走出队列附议。
李世民就算心中对李沐恨得牙根痒痒,也撒不出气来。
他知道,李沐这不是在请战,而是在逼宫。
李世民自然不可能真让李沐出战,再让他立下战功,那他的声望将会更高。
当天,李世民顺应群臣的一致谏言,以神策卫大将军李沂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左领军将军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兵、骑兵八万人出击吐蕃。
结果如李沐所料。
一个月后,李沂以一万神策卫骑兵在松州以西的要塞外,正面强攻,击破吐蕃三万大军。
俘获一千六百人,击杀击伤三千人之后。
松赞干布大惧,随即撤兵了。
可搞笑的是,吐蕃撤兵之后,松赞干布第三次派人入长安,向李世民请婚。
仿佛魔怔了一般。
李世民已经获得了战场胜利,岂会再答应吐蕃?
于是,松赞干布的请婚再一次被拒。
而李沐的这道奏折,被长安的臣民们交口称颂,广为流传。
这让朝堂上的有识之士们,心中暗暗有了一种期望。
随着战争的又一次胜利,大唐天下的民乱因此而平息。
朝廷钱庄渐渐地将百姓的存银兑付完毕。
百姓对皇帝和朝廷的怨恨也渐渐消散。
可数万人鲜血的腥味依旧飘荡在中原大地上空。
百姓们由此对朝廷钱庄自发地进行了抵制。
当然,如果没有世家钱庄,那已经习惯了钱庄便利的人们恐怕无法抵制朝廷钱庄。
可有了另一种选择,那么抵制就成了必然。
世家钱庄因为有准备金和预先的准备,虽然遭遇挤兑,但并未引发民潮。
这反而使朝廷失去了惩治世家钱庄的借口。
所以此消彼长之后,世家钱庄几乎囊括了大唐七成以上的钱庄业务。
这使得李世民不得不将韩仲良释放,官复原职,重任民部尚书和掌管朝廷钱庄。
而韩仲良在出狱的当天,向李世民请求赴杭州,向李沐请教钱庄之事。
李世民允准,但在散朝之后,留韩仲良在承庆殿奏对了很久。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自然明白李沐的用心险恶。
虽然世家钱庄一样遭到挤兑,可世家钱庄却没有多少损失,反而从这次挤兑潮中汲取了最大的利益和份额。
这如果不是李沐的刻意安排,那就真见了鬼了。
李世民确实很忌惮李沐的能为,他不知道李沐究竟还有多少底牌在手里。
可李世民没有证据,自然无法去轻易动一个刚刚立下大功,又手中掌握数万大军的一方诸候。
和李沐一样,李世民也在等待机会。
在李世民看来,时间是站在他这一边的,毕竟他的手里有数百州之地,而李沐仅仅只有两州。
时间一长,谁胜谁负,不言而喻。
但从此事上,李世民也清楚地认识到,真正能依靠的,还是只有自己的小舅子长孙无忌。
于是,只要是长孙无忌的谏言,李世民一律照准,恩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长孙无忌并未因李世民对他的恩宠,为自己争得更高的爵位和官职。
反而在同僚面前显得更随和、谦逊。
他在朝堂力荐封赏李沂。
于是,李世民下旨,因松州之功,册封李沂为彭城郡公。
十三岁的李沂成为了大唐除皇族外,年龄最小的郡公。
一年连升九级,恐怕也只有马周可以与之相比了。
官员们的眼睛是雪亮了,李沐的失宠和李沂的得宠,明显可以看出皇帝心中的取舍。
于是,李沂被众臣们捧上了天。
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李沂渐渐地不再抵触长孙无忌,并且渐渐与之来往密切起来。
这让所有人无法理解。
甚至是杨氏也时常因此而责问李沂。
李家庄内的旧人更是常有怨言。
直至有一天,聚集起上千人一起南下,投奔李沐去了。
当然李沐也不想做圣人,逼李世民派兵出战,是李沐的目的。
李沐知道,吐蕃如今羽翼未丰,松赞干布还没有想与大唐决战的意思。
此次犯边,最大的用意是试探大唐的态度和实力,当然,带回一个公主那是额外的收获。
说来好笑,掠夺了松州、弘州两州的财富,然后取其中一小部分,让使者带至长安,美其名曰——进贡。
而朝堂的肉食者们显然是认同“进贡”这个词的。
所以,李沐上疏一是逼李世民出兵,还有就是有恶心一下李世民的意思。
当李世民看过李沐奏疏,脸上阴沉得快要滴出水来。
他一言不发,将奏折扔给袁仁国。
袁仁国捡起一看,脸色一下苍白起来,不敢宣读。
李世民一拍龙案道:“没什么可隐晦的,念。”
袁仁国这才颤声读道:“臣泣闻吐蕃二十万大军寇我边境,竟以此要挟朝廷尚公主……陛下一代圣君,当效仿尧舜禹汤,学秦皇汉武,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志……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我泱泱中华之主,岂能受城下之盟之辱?若陛下允准,臣愿亲率麾下勇士为先锋,与吐蕃血战至最后一人,纵死无憾矣。”
振聋发聩。
朝堂之上,所有的文武大臣都沉默了。
就算象长孙无忌这样的主和之臣,也沉默了。
没有人去指责李沐对上不敬。
这是谏书,凡以下谏上者,如御史弹劾,都将三分说成十分,方可引起为君者注意。
李沐这是劝谏,言词虽然激烈了些,可用意清晰,并无不妥之处。
朝堂之上,有些事可做不可明说,如果说穿了,就必须按规则办,这是不变的定律。
就象贪官,无论你贪多少,只要不被捅破,你就可以安然自处。
可要是捅破了,你就得认命。
这个时候,被李沐如此清晰地点破。
所有人都只能按规则办了。
就算长孙无忌不甘,也不敢在此时再力主议和了。
房玄龄最先改变,他走出队列道:“吴王所奏,令人振聋发聩,臣为之前的愚昧向陛下请罪。”
在他之后,无数的官员走出队列附议。
李世民就算心中对李沐恨得牙根痒痒,也撒不出气来。
他知道,李沐这不是在请战,而是在逼宫。
李世民自然不可能真让李沐出战,再让他立下战功,那他的声望将会更高。
当天,李世民顺应群臣的一致谏言,以神策卫大将军李沂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左领军将军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兵、骑兵八万人出击吐蕃。
结果如李沐所料。
一个月后,李沂以一万神策卫骑兵在松州以西的要塞外,正面强攻,击破吐蕃三万大军。
俘获一千六百人,击杀击伤三千人之后。
松赞干布大惧,随即撤兵了。
可搞笑的是,吐蕃撤兵之后,松赞干布第三次派人入长安,向李世民请婚。
仿佛魔怔了一般。
李世民已经获得了战场胜利,岂会再答应吐蕃?
于是,松赞干布的请婚再一次被拒。
而李沐的这道奏折,被长安的臣民们交口称颂,广为流传。
这让朝堂上的有识之士们,心中暗暗有了一种期望。
随着战争的又一次胜利,大唐天下的民乱因此而平息。
朝廷钱庄渐渐地将百姓的存银兑付完毕。
百姓对皇帝和朝廷的怨恨也渐渐消散。
可数万人鲜血的腥味依旧飘荡在中原大地上空。
百姓们由此对朝廷钱庄自发地进行了抵制。
当然,如果没有世家钱庄,那已经习惯了钱庄便利的人们恐怕无法抵制朝廷钱庄。
可有了另一种选择,那么抵制就成了必然。
世家钱庄因为有准备金和预先的准备,虽然遭遇挤兑,但并未引发民潮。
这反而使朝廷失去了惩治世家钱庄的借口。
所以此消彼长之后,世家钱庄几乎囊括了大唐七成以上的钱庄业务。
这使得李世民不得不将韩仲良释放,官复原职,重任民部尚书和掌管朝廷钱庄。
而韩仲良在出狱的当天,向李世民请求赴杭州,向李沐请教钱庄之事。
李世民允准,但在散朝之后,留韩仲良在承庆殿奏对了很久。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自然明白李沐的用心险恶。
虽然世家钱庄一样遭到挤兑,可世家钱庄却没有多少损失,反而从这次挤兑潮中汲取了最大的利益和份额。
这如果不是李沐的刻意安排,那就真见了鬼了。
李世民确实很忌惮李沐的能为,他不知道李沐究竟还有多少底牌在手里。
可李世民没有证据,自然无法去轻易动一个刚刚立下大功,又手中掌握数万大军的一方诸候。
和李沐一样,李世民也在等待机会。
在李世民看来,时间是站在他这一边的,毕竟他的手里有数百州之地,而李沐仅仅只有两州。
时间一长,谁胜谁负,不言而喻。
但从此事上,李世民也清楚地认识到,真正能依靠的,还是只有自己的小舅子长孙无忌。
于是,只要是长孙无忌的谏言,李世民一律照准,恩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长孙无忌并未因李世民对他的恩宠,为自己争得更高的爵位和官职。
反而在同僚面前显得更随和、谦逊。
他在朝堂力荐封赏李沂。
于是,李世民下旨,因松州之功,册封李沂为彭城郡公。
十三岁的李沂成为了大唐除皇族外,年龄最小的郡公。
一年连升九级,恐怕也只有马周可以与之相比了。
官员们的眼睛是雪亮了,李沐的失宠和李沂的得宠,明显可以看出皇帝心中的取舍。
于是,李沂被众臣们捧上了天。
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李沂渐渐地不再抵触长孙无忌,并且渐渐与之来往密切起来。
这让所有人无法理解。
甚至是杨氏也时常因此而责问李沂。
李家庄内的旧人更是常有怨言。
直至有一天,聚集起上千人一起南下,投奔李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