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移民西域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重生明末当皇帝最新章节!
不仅是河西走廊的农业有祁连山山脉的高山雪水的支撑,西域地区的农业同样也有天山高山雪水的保障。
这些高山雪水受小冰河影响不会那么大,明王朝将西域地区开发出来,这里的农业受灾情况不会那么严重。
重点还是如何引灌雪水的问题,在西域地区实际上已经有相关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是昔日汉人在西域从事农业的时候留下的技术,经过一番发展之后,已经比较成熟了。
西域地区的水利设施主要就是坎儿井,这种井是西汉时期汉人开发西北地区发展起来的。
汉代尤其是汉武帝的主要功绩之一是开发了广大的西北地区。当时把移民实边和修渠屯田作为抗击匈奴侵扰的组成部分,这时西北地区成为仅次于关中的水利重点地区,水利工程技术也大大提高。
如今在吐鲁番盆地,依旧有很多坎儿井存在。叶尔羌汗国之所以拥有农业和手工业,首先就是因为与了汉人留下的灌溉设施,从而有了农业。有了农业的支撑,手工业自然而然的就也涌现了出来。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后世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而明代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倒是没那么多,有大片土地没有被发开出来。所以接下来在吐鲁番盆地的农业开发,首先就是修建大量坎儿井,将高山雪水引入地下,然后输送到各片农区进行灌溉。从而开辟出大片大片的棉田。
西域的棉花产量是全国最高的地区,这里的气候非常合适棉花生长,只要保障灌溉和管理,皮棉产量突破100公斤完全是轻轻松松的。而关内各省的棉花亩产,一般都在100左右上下,主要看灌溉条件和管理。西域则是有天然气候上的独特优势。在相同的管理水平和灌溉条件下,西域的棉花产量要高出一截,而且棉花质量也最好。
整个西域开辟个2500万亩以上的棉田完全不是问题,一户棉农经营50亩棉田来计算,需要50万户棉农。
朱由校在紫禁城噼里啪啦一算。50万户棉农算下来,如今准噶尔部占了5万户的定额。还有45万户。
至于这些土地,正好用来安置裁撤下来的边军,如今还有三个镇的边军没有裁撤,正好可以把这些边军安排到西域去。
“宁夏、固原、甘肃三镇军户经过统计之后,实际拥有军户23万户,这些边军全部移民西域,每户分配50亩耕地,需要分配土地1150万亩。棉花种植业还有1100万亩的缺口。”朱由校一番计算,发现开发西域还是需要大量移民的。
毕竟西域不仅仅只有棉花种植业,那么大的地方,把水利设施修一修,起码能开发个五千万亩以上的耕地出来。
另外棉花种植业是需要工人的,一户棉农一年下来经营50亩棉田,到了秋天发采摘棉花的时候,一户人家肯定是忙不过来的,毕竟这年头可没有什么机器采摘。
不仅需要农民,还需要工人。
移民是肯定需要的,但是劳动报酬比较低的农业工人从哪里找呢?朱由校很快就把目光瞄准了叶尔羌汗国的那些异族。
干脆搞一个圈地运动,剥夺那些信仰极端宗教的异族的土地。
那些土地就分赏给建立了军功的官兵,这些官兵移民与否并不重要,可以成立一个农业公司来进行生产,把那些异族变成农业工人进行管理。
再用生产兵团开垦一些耕地,就可以把整个西域的农业资源开发出来了。
开矿、修路之类所需的工人,则从关内招募汉民进行了,这些普通汉民没有军功什么的,西域也不是毫无基础的海外地区,就不分给土地了。
工人们能富就富,不能富国家保证他们通过劳动可以获得基本生存所需的收入。万事万物都是阴阳轮转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工人吃点苦实际上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国家保障他们的生存权,不让他们的基本权益受到侵害,自然而然会有回报。
让每一个汉民都能富裕,这是完全不可能的,那是理想主义。每个人福报,都是自己付出得到的。可怜人必然是有可恨之处,没有无缘无故的贫穷。
朱由校如今的思想是比较务实的,不会去走理想主义的歪路子,后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实际上都是理想化主义。资本主义的理想化在于公平竞争,但人都是有劣根的,怎么可能会自由竞争呢?一个富人的儿子,会和一个穷人的儿子公平竞争吗?所以后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包装之后确实让人感觉很美好,实际上他们的市场已经高度垄断,而一个真正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存在垄断的。
社会主义同样也是理想化的,主张公平分配。但人性的劣根造成了分配环节不可能公平,生产环节出的力气也不可能公平。中国上古时期的大同社会之所以能够维持较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当时华夏部落是一个修行文明,君主不仅是管理着人民。同样也是修行界的老大。整个部落的人民淳朴自然。没有私心。
之后华夏部落一些人不愿意修行了,产生了私心,开始想着如何享乐、偷懒,人性的劣根逐渐产生,最终大同社会只能走向崩溃,道家修行界与世俗界这才分了家。修行界精英离开之后,世俗界就因为生产力的不足,又存在大量浪费。迅速堕落为奴隶社会。
后世的苏联老大哥虽然比较坏,但在关键时刻却给中国上了生动的一课,玩着玩着就玩解体了,而且还死的很惨,从一个原本有美国二分之一产值的国家,沦为一个三流国家的产值。这才让中国领导人意识到理想化的社会主义走不下去了,而玩理想化的资本主义将会死得更惨,所以才走出了一条比较务实的新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正视现实、尊重现实。之后只用了三十年,就赶上了欧美。证明这条道路并没有走错。当然快速发展,确实导致了很多问题。但在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的历史问题上,后世的中国却是做到了。
朱由校作为穿越者,能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理想化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他都不会去走。而是大幅度的借鉴后世中国的模式来发展大明,还是那个理念——正视现实、尊重现实。
朱由校能保障的,就是底层百姓能够更安定的劳动,在他们积累了足够的福报之后拥有畅通的上升空间。至于那些不知努力和付出的底层百姓,那就只能保障他们不被饿死。
有句话叫救急不救穷,没饭吃可以请他吃饭,但如果是为了买什么东西,那这钱是不能借的。
管理一个国家同样也是如此,救急不救穷。百姓穷得没饭吃,朝廷可以赈济他们。并为百姓提供勤劳致富的条件,如果是百姓所生活的地区环境问题造成贫穷,则可以移民,例如黄土高原上的百姓,因为资源太贫瘠,导致普遍的贫穷,这不是勤劳就能改变的,这时候就需要将他们移民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并做好安置工作。
同时朝廷要做的就是保护那些勤劳致富的百姓的权益,不让他们遭到权贵的欺压、敲诈,不让他们被奸商通过操纵金融和市场等方面盗取财富。
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构建一个比较稳定的大环境。让天下亿万人民百舸争流竞上游,在国家干预之下,即实现一定程度的公平分配,又实现一定程度的市场公平竞争。
这就是半资本化、半社会主义的务实国策。
朱元璋建立的明代小农经济制度,实际上也夹带了很多理想化私货,本意是非常好的,很为底层百姓考虑,但理想化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这才导致了明代中后期资本家崛起之后,对国家造成巨大的冲击,朝廷自然就懵逼了,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张居正也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才提出了改革。结果张居正一死,马上人亡政息。
接下来大明一旦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贫富差距还会进一步的扩大。人挪活树挪死,到时候穷人一个很好的出路就是移民海外。
人只要努力付出,不被国家机器和天地碾压,总会有所回报,三十年河东必然三十年河西,不可能永远不变。所以在一个稳定的大环境,就是确保个人命运尽可能的不被碾压。
工业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从而更好的抵抗大自然的天灾人祸,建设一个更稳定的大环境。天灾就是干旱、洪涝、地震等等,人祸就是外部战争、内部压榨等等。
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饥荒能够被避免。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也可以抵抗外部入侵。除了这些之外,还要有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手段,以及对普通百姓的权益保障。这些都不是理想化社会能够实现的,因为这个世界上除了有好人,还有坏人。
每一个国家,都有坏人,这些坏人就是搅屎棍。内部制度和法律必须能够制裁这些坏人,才能避免内部的人祸。
因此朱由校在移民的时候,未必要给普通的移民百姓分配多少土地,给他们直接发多少钱,而是让他们拥有一个可以努力奋斗的机会。如果连努力奋斗、付出的机会都没有,那自然只能穷一辈子了。
移民的最大好处,就是给了那些穷苦百姓有了一个可以奋斗的小天地。
至于分配土地给边军,那自然是需要的。毕竟军户也是国家编制,现在朝廷要甩掉这个编制,自然是要给予一些补偿的。
补偿这些军户也不是直接发多少钱,而是让他们可以直接获得一个可以奋斗的平台,至于能不能在这个平台上站稳脚跟,朝廷只是把该做的都做到位了,碰上天灾会给予救助,没钱买种植、耕牛什么的,朝廷也会给他们贷款。但这样的支持下还站不稳脚跟,那就是自己的问题的,朝廷最后给他们的保障就是饿不死。
朱由校在紫禁城一番计划之后,就把西域的农业资源分配方案拿了出来。
向西域移民的政策也立即出台了,各省讨生活很艰难的百姓都可以移民西域,朝廷提供全部的路费。到了之后,那边随着开发的进行,自然会有很多工作岗位,过去了也不用怕失业,只要肯努力做事,生活水平水平马上就能有所改善。
最高统帅部、兵部、户部也在朱由校的指示下,很快拿出了一个宁夏、甘肃、固原三镇边军的裁撤方案。
最后三镇边军也进入了裁撤阶段,预计两年之内完成移民。两年之后,九边军镇就将正式成为历史。
而北方各省的卫所,也进入了最后阶段的裁撤,年内就可以完成裁撤。各省守备旅也都已经组建完成,有些省份则安排了两个守备旅,随时准备弹压叛乱、进剿流贼,以维持地方稳定。
而在西域,卢象升在平定了准噶尔之后,让全军修整了半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将防范布哈拉汗国的边防,以及对准噶尔部的安置大致处理清楚之后,随即调转兵锋,对叶尔羌汗国发动再次进攻。(未完待续。)
PS:四千字大章!
不仅是河西走廊的农业有祁连山山脉的高山雪水的支撑,西域地区的农业同样也有天山高山雪水的保障。
这些高山雪水受小冰河影响不会那么大,明王朝将西域地区开发出来,这里的农业受灾情况不会那么严重。
重点还是如何引灌雪水的问题,在西域地区实际上已经有相关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是昔日汉人在西域从事农业的时候留下的技术,经过一番发展之后,已经比较成熟了。
西域地区的水利设施主要就是坎儿井,这种井是西汉时期汉人开发西北地区发展起来的。
汉代尤其是汉武帝的主要功绩之一是开发了广大的西北地区。当时把移民实边和修渠屯田作为抗击匈奴侵扰的组成部分,这时西北地区成为仅次于关中的水利重点地区,水利工程技术也大大提高。
如今在吐鲁番盆地,依旧有很多坎儿井存在。叶尔羌汗国之所以拥有农业和手工业,首先就是因为与了汉人留下的灌溉设施,从而有了农业。有了农业的支撑,手工业自然而然的就也涌现了出来。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后世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而明代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倒是没那么多,有大片土地没有被发开出来。所以接下来在吐鲁番盆地的农业开发,首先就是修建大量坎儿井,将高山雪水引入地下,然后输送到各片农区进行灌溉。从而开辟出大片大片的棉田。
西域的棉花产量是全国最高的地区,这里的气候非常合适棉花生长,只要保障灌溉和管理,皮棉产量突破100公斤完全是轻轻松松的。而关内各省的棉花亩产,一般都在100左右上下,主要看灌溉条件和管理。西域则是有天然气候上的独特优势。在相同的管理水平和灌溉条件下,西域的棉花产量要高出一截,而且棉花质量也最好。
整个西域开辟个2500万亩以上的棉田完全不是问题,一户棉农经营50亩棉田来计算,需要50万户棉农。
朱由校在紫禁城噼里啪啦一算。50万户棉农算下来,如今准噶尔部占了5万户的定额。还有45万户。
至于这些土地,正好用来安置裁撤下来的边军,如今还有三个镇的边军没有裁撤,正好可以把这些边军安排到西域去。
“宁夏、固原、甘肃三镇军户经过统计之后,实际拥有军户23万户,这些边军全部移民西域,每户分配50亩耕地,需要分配土地1150万亩。棉花种植业还有1100万亩的缺口。”朱由校一番计算,发现开发西域还是需要大量移民的。
毕竟西域不仅仅只有棉花种植业,那么大的地方,把水利设施修一修,起码能开发个五千万亩以上的耕地出来。
另外棉花种植业是需要工人的,一户棉农一年下来经营50亩棉田,到了秋天发采摘棉花的时候,一户人家肯定是忙不过来的,毕竟这年头可没有什么机器采摘。
不仅需要农民,还需要工人。
移民是肯定需要的,但是劳动报酬比较低的农业工人从哪里找呢?朱由校很快就把目光瞄准了叶尔羌汗国的那些异族。
干脆搞一个圈地运动,剥夺那些信仰极端宗教的异族的土地。
那些土地就分赏给建立了军功的官兵,这些官兵移民与否并不重要,可以成立一个农业公司来进行生产,把那些异族变成农业工人进行管理。
再用生产兵团开垦一些耕地,就可以把整个西域的农业资源开发出来了。
开矿、修路之类所需的工人,则从关内招募汉民进行了,这些普通汉民没有军功什么的,西域也不是毫无基础的海外地区,就不分给土地了。
工人们能富就富,不能富国家保证他们通过劳动可以获得基本生存所需的收入。万事万物都是阴阳轮转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工人吃点苦实际上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国家保障他们的生存权,不让他们的基本权益受到侵害,自然而然会有回报。
让每一个汉民都能富裕,这是完全不可能的,那是理想主义。每个人福报,都是自己付出得到的。可怜人必然是有可恨之处,没有无缘无故的贫穷。
朱由校如今的思想是比较务实的,不会去走理想主义的歪路子,后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实际上都是理想化主义。资本主义的理想化在于公平竞争,但人都是有劣根的,怎么可能会自由竞争呢?一个富人的儿子,会和一个穷人的儿子公平竞争吗?所以后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包装之后确实让人感觉很美好,实际上他们的市场已经高度垄断,而一个真正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存在垄断的。
社会主义同样也是理想化的,主张公平分配。但人性的劣根造成了分配环节不可能公平,生产环节出的力气也不可能公平。中国上古时期的大同社会之所以能够维持较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当时华夏部落是一个修行文明,君主不仅是管理着人民。同样也是修行界的老大。整个部落的人民淳朴自然。没有私心。
之后华夏部落一些人不愿意修行了,产生了私心,开始想着如何享乐、偷懒,人性的劣根逐渐产生,最终大同社会只能走向崩溃,道家修行界与世俗界这才分了家。修行界精英离开之后,世俗界就因为生产力的不足,又存在大量浪费。迅速堕落为奴隶社会。
后世的苏联老大哥虽然比较坏,但在关键时刻却给中国上了生动的一课,玩着玩着就玩解体了,而且还死的很惨,从一个原本有美国二分之一产值的国家,沦为一个三流国家的产值。这才让中国领导人意识到理想化的社会主义走不下去了,而玩理想化的资本主义将会死得更惨,所以才走出了一条比较务实的新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正视现实、尊重现实。之后只用了三十年,就赶上了欧美。证明这条道路并没有走错。当然快速发展,确实导致了很多问题。但在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的历史问题上,后世的中国却是做到了。
朱由校作为穿越者,能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理想化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他都不会去走。而是大幅度的借鉴后世中国的模式来发展大明,还是那个理念——正视现实、尊重现实。
朱由校能保障的,就是底层百姓能够更安定的劳动,在他们积累了足够的福报之后拥有畅通的上升空间。至于那些不知努力和付出的底层百姓,那就只能保障他们不被饿死。
有句话叫救急不救穷,没饭吃可以请他吃饭,但如果是为了买什么东西,那这钱是不能借的。
管理一个国家同样也是如此,救急不救穷。百姓穷得没饭吃,朝廷可以赈济他们。并为百姓提供勤劳致富的条件,如果是百姓所生活的地区环境问题造成贫穷,则可以移民,例如黄土高原上的百姓,因为资源太贫瘠,导致普遍的贫穷,这不是勤劳就能改变的,这时候就需要将他们移民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并做好安置工作。
同时朝廷要做的就是保护那些勤劳致富的百姓的权益,不让他们遭到权贵的欺压、敲诈,不让他们被奸商通过操纵金融和市场等方面盗取财富。
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构建一个比较稳定的大环境。让天下亿万人民百舸争流竞上游,在国家干预之下,即实现一定程度的公平分配,又实现一定程度的市场公平竞争。
这就是半资本化、半社会主义的务实国策。
朱元璋建立的明代小农经济制度,实际上也夹带了很多理想化私货,本意是非常好的,很为底层百姓考虑,但理想化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这才导致了明代中后期资本家崛起之后,对国家造成巨大的冲击,朝廷自然就懵逼了,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张居正也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才提出了改革。结果张居正一死,马上人亡政息。
接下来大明一旦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贫富差距还会进一步的扩大。人挪活树挪死,到时候穷人一个很好的出路就是移民海外。
人只要努力付出,不被国家机器和天地碾压,总会有所回报,三十年河东必然三十年河西,不可能永远不变。所以在一个稳定的大环境,就是确保个人命运尽可能的不被碾压。
工业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从而更好的抵抗大自然的天灾人祸,建设一个更稳定的大环境。天灾就是干旱、洪涝、地震等等,人祸就是外部战争、内部压榨等等。
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饥荒能够被避免。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也可以抵抗外部入侵。除了这些之外,还要有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手段,以及对普通百姓的权益保障。这些都不是理想化社会能够实现的,因为这个世界上除了有好人,还有坏人。
每一个国家,都有坏人,这些坏人就是搅屎棍。内部制度和法律必须能够制裁这些坏人,才能避免内部的人祸。
因此朱由校在移民的时候,未必要给普通的移民百姓分配多少土地,给他们直接发多少钱,而是让他们拥有一个可以努力奋斗的机会。如果连努力奋斗、付出的机会都没有,那自然只能穷一辈子了。
移民的最大好处,就是给了那些穷苦百姓有了一个可以奋斗的小天地。
至于分配土地给边军,那自然是需要的。毕竟军户也是国家编制,现在朝廷要甩掉这个编制,自然是要给予一些补偿的。
补偿这些军户也不是直接发多少钱,而是让他们可以直接获得一个可以奋斗的平台,至于能不能在这个平台上站稳脚跟,朝廷只是把该做的都做到位了,碰上天灾会给予救助,没钱买种植、耕牛什么的,朝廷也会给他们贷款。但这样的支持下还站不稳脚跟,那就是自己的问题的,朝廷最后给他们的保障就是饿不死。
朱由校在紫禁城一番计划之后,就把西域的农业资源分配方案拿了出来。
向西域移民的政策也立即出台了,各省讨生活很艰难的百姓都可以移民西域,朝廷提供全部的路费。到了之后,那边随着开发的进行,自然会有很多工作岗位,过去了也不用怕失业,只要肯努力做事,生活水平水平马上就能有所改善。
最高统帅部、兵部、户部也在朱由校的指示下,很快拿出了一个宁夏、甘肃、固原三镇边军的裁撤方案。
最后三镇边军也进入了裁撤阶段,预计两年之内完成移民。两年之后,九边军镇就将正式成为历史。
而北方各省的卫所,也进入了最后阶段的裁撤,年内就可以完成裁撤。各省守备旅也都已经组建完成,有些省份则安排了两个守备旅,随时准备弹压叛乱、进剿流贼,以维持地方稳定。
而在西域,卢象升在平定了准噶尔之后,让全军修整了半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将防范布哈拉汗国的边防,以及对准噶尔部的安置大致处理清楚之后,随即调转兵锋,对叶尔羌汗国发动再次进攻。(未完待续。)
PS:四千字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