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第61章、难得糊涂(1)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歧路迷局最新章节!
冯春波和柳金玲结婚了。在举办了婚礼之后,冯春波想带着柳金玲去海南旅游。在冯春波结婚的时候,冯德满老汉就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冯春波又要带着柳金玲出去旅游,冯德满老汉怕他手中缺钱,可冯春波现在并不缺钱。结婚的时候父亲给他钱,冯春波本来不想要,可又怕父亲想多了,便接下了父亲的血汗钱。他想日后再找机会给父亲。冯德满并不知道,冯春波现在不仅不缺钱,而是在银行了有了六位数的存款。他的这些钱主要来自两件事。一是他装修完房子后,人们纷纷给他温锅。在芦花河一带有一个风俗,谁家盖了新房或者买了新楼,在搬家的时候亲朋好友们会去给他们温锅。其实也就是到房子里看一看,然后大家凑在一起吃一顿饭。当然,大家去的时候是不会空手的,在农村,大家会带去礼物,而在县城,人们是要给主家礼金的。这个礼金也就根据关系的亲密程度有多有少。而对那些掌握实权的官员来说,这就是一个敛财的大好时机,也是大家乘机送礼的好机会。很多人就是打着给冯春波温锅的旗号,送来了红包。收了红包领着大家到饭店吃饭,吃完饭去结账的时候,人家告诉他,账早就结了。原来,就在大家喝酒的时候,张启正便悄悄下来结了账。仅仅搬了新居这一件事,冯春波就净落了3万多元。结婚更是人生大事,等结完婚,冯春波一算账,竟然落下了8万多元。这样一来,在2000年的这个秋天里,冯春波不仅住进了新楼房,娶了新娇娘,账户上还静静地躺着十几万元的存款。怪不得人们都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官场,手中哪怕有一点点权力,它就会带给你相应的好处。权力越大,好处越大。很多人奋斗一生,还不如人家搬一次家或者过一个生日赚得多。有时候,冯春波也会半夜里突然醒来,觉得心里不安,可看看自己周围的那些人,谁不是这样呢?这个时候,他忽然又想起了宋美龄对美国记者说的那句话。他的心里忽然对这个女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还在gcd在延安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对延安寄予厚望的时候,她却一下子看透了本质。那是因为这些人还没有得到天下,还没有真正尝到权力的滋味。一旦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任何人回答,因为答案就在那儿明明白白的展示着。想到这些,他真的很害怕,那些被揪出来的贪官们,往往都会说自己忽视了学习,不懂法,才落得了这么个下场。其实,这哪里是不懂法啊?你可以不知道具体的法律条文,但是你依靠手中的权力把别人的或者是国家的钱财装进自己的口袋,这难道会合法吗?这用不着多想,也用不着再去学习法律条文,恐怕就是一个小学生,甚至是一个文盲也知道这是不对的。延安时期的法律远远不如现在的法律健全,甚至刚开始就是靠着一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做事,可他们却打下了天下。
想归想,做归做,冯春波能把那些得来的钱都送回去吗?显然不能。如果是那样,他也就别想在这个圈子里混下去了。当“天下皆醉我独醒”的时候,你也就成了一个另类。清醒有时候会更痛苦,就像屈原,如果不是因为他清醒,他就不会投江了。还是像郑板桥所说的那样“难得糊涂”好。
忽然他又想起了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佩服陶渊明的气节,但是,陶渊明隐居之后呢?他没有看到过陶渊明隐居之后生活状况的记述,但是,他却知道陶渊明隐居以后的生活是很艰辛的。这从陶渊明的那些诗中就能看出来。所以,历代文人墨客都很推崇陶渊明,都对陶渊明的人品大加赞赏,却很少有人去真正的效仿他。
想到这些,冯春波对那些所谓的文人的气节也产生了怀疑。他的心里好像有一面墙倒塌了。
冯春波看着熟睡的柳金玲,坐在床上瞪着干涩的眼睛,脑子里却一直在胡思乱想着。后来他渐渐的就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给盖耀林校长提的那个建议。忽然觉得那时候自己真是傻的可以。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昨天傻的时候,那么今天你就比昨天成熟了。当然,成熟是一个褒义的词儿。如果说得难听一点的话,也可以叫圆滑。其实,人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与世俗抗争,也在与世俗妥协。人一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对这个污浊的人世的抗争。可是,随着一天天长大,人也就在一天天的向世俗妥协。向世俗妥协的越早的人,也就越会被世俗所认可。这样的人,实际上早就远离了自己的本真,可他们在社会上却可以呼风唤雨,顺风顺水。而那些不想脱离自己的本真,还想保留一点心灵的洁净的人,却在这个社会上处处碰壁。所以,郑板桥才会说“难得糊涂”。才会说“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自己何必要与这个世俗的社会抗争呢?何不也来个“难得糊涂”呢?
忽然他就又想到了关于难得糊涂的那个故事。有一年,郑板桥先生到莱洲云峰山观摩郑公碑,夜晚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这老人称自己为糊涂老人,他谈吐高雅举止不凡。郑板桥与人交谈起来十分融洽。
老人的家中有一块特大的砚台,这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实为世间极品。老人请郑板桥先生为之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的背面,于是郑先生依糊涂为引,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同时还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这砚台有方桌一般大小,郑先生写过之后,还留有很大的一块空地,于是郑板桥先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任何推辞,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先生看后,知道是遇到了一位情操高洁雅士,顿感自身的浅薄,其敬仰之心犹然而生,见砚台中还有空隙,便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冯春波忽然就从心里对自己鄙夷的一笑,自己怎么能和郑板桥相比呢?
人家的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假糊涂。自己呢?算个什么?
!!
冯春波和柳金玲结婚了。在举办了婚礼之后,冯春波想带着柳金玲去海南旅游。在冯春波结婚的时候,冯德满老汉就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冯春波又要带着柳金玲出去旅游,冯德满老汉怕他手中缺钱,可冯春波现在并不缺钱。结婚的时候父亲给他钱,冯春波本来不想要,可又怕父亲想多了,便接下了父亲的血汗钱。他想日后再找机会给父亲。冯德满并不知道,冯春波现在不仅不缺钱,而是在银行了有了六位数的存款。他的这些钱主要来自两件事。一是他装修完房子后,人们纷纷给他温锅。在芦花河一带有一个风俗,谁家盖了新房或者买了新楼,在搬家的时候亲朋好友们会去给他们温锅。其实也就是到房子里看一看,然后大家凑在一起吃一顿饭。当然,大家去的时候是不会空手的,在农村,大家会带去礼物,而在县城,人们是要给主家礼金的。这个礼金也就根据关系的亲密程度有多有少。而对那些掌握实权的官员来说,这就是一个敛财的大好时机,也是大家乘机送礼的好机会。很多人就是打着给冯春波温锅的旗号,送来了红包。收了红包领着大家到饭店吃饭,吃完饭去结账的时候,人家告诉他,账早就结了。原来,就在大家喝酒的时候,张启正便悄悄下来结了账。仅仅搬了新居这一件事,冯春波就净落了3万多元。结婚更是人生大事,等结完婚,冯春波一算账,竟然落下了8万多元。这样一来,在2000年的这个秋天里,冯春波不仅住进了新楼房,娶了新娇娘,账户上还静静地躺着十几万元的存款。怪不得人们都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官场,手中哪怕有一点点权力,它就会带给你相应的好处。权力越大,好处越大。很多人奋斗一生,还不如人家搬一次家或者过一个生日赚得多。有时候,冯春波也会半夜里突然醒来,觉得心里不安,可看看自己周围的那些人,谁不是这样呢?这个时候,他忽然又想起了宋美龄对美国记者说的那句话。他的心里忽然对这个女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还在gcd在延安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对延安寄予厚望的时候,她却一下子看透了本质。那是因为这些人还没有得到天下,还没有真正尝到权力的滋味。一旦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任何人回答,因为答案就在那儿明明白白的展示着。想到这些,他真的很害怕,那些被揪出来的贪官们,往往都会说自己忽视了学习,不懂法,才落得了这么个下场。其实,这哪里是不懂法啊?你可以不知道具体的法律条文,但是你依靠手中的权力把别人的或者是国家的钱财装进自己的口袋,这难道会合法吗?这用不着多想,也用不着再去学习法律条文,恐怕就是一个小学生,甚至是一个文盲也知道这是不对的。延安时期的法律远远不如现在的法律健全,甚至刚开始就是靠着一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做事,可他们却打下了天下。
想归想,做归做,冯春波能把那些得来的钱都送回去吗?显然不能。如果是那样,他也就别想在这个圈子里混下去了。当“天下皆醉我独醒”的时候,你也就成了一个另类。清醒有时候会更痛苦,就像屈原,如果不是因为他清醒,他就不会投江了。还是像郑板桥所说的那样“难得糊涂”好。
忽然他又想起了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佩服陶渊明的气节,但是,陶渊明隐居之后呢?他没有看到过陶渊明隐居之后生活状况的记述,但是,他却知道陶渊明隐居以后的生活是很艰辛的。这从陶渊明的那些诗中就能看出来。所以,历代文人墨客都很推崇陶渊明,都对陶渊明的人品大加赞赏,却很少有人去真正的效仿他。
想到这些,冯春波对那些所谓的文人的气节也产生了怀疑。他的心里好像有一面墙倒塌了。
冯春波看着熟睡的柳金玲,坐在床上瞪着干涩的眼睛,脑子里却一直在胡思乱想着。后来他渐渐的就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给盖耀林校长提的那个建议。忽然觉得那时候自己真是傻的可以。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昨天傻的时候,那么今天你就比昨天成熟了。当然,成熟是一个褒义的词儿。如果说得难听一点的话,也可以叫圆滑。其实,人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与世俗抗争,也在与世俗妥协。人一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对这个污浊的人世的抗争。可是,随着一天天长大,人也就在一天天的向世俗妥协。向世俗妥协的越早的人,也就越会被世俗所认可。这样的人,实际上早就远离了自己的本真,可他们在社会上却可以呼风唤雨,顺风顺水。而那些不想脱离自己的本真,还想保留一点心灵的洁净的人,却在这个社会上处处碰壁。所以,郑板桥才会说“难得糊涂”。才会说“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自己何必要与这个世俗的社会抗争呢?何不也来个“难得糊涂”呢?
忽然他就又想到了关于难得糊涂的那个故事。有一年,郑板桥先生到莱洲云峰山观摩郑公碑,夜晚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这老人称自己为糊涂老人,他谈吐高雅举止不凡。郑板桥与人交谈起来十分融洽。
老人的家中有一块特大的砚台,这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实为世间极品。老人请郑板桥先生为之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的背面,于是郑先生依糊涂为引,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同时还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这砚台有方桌一般大小,郑先生写过之后,还留有很大的一块空地,于是郑板桥先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任何推辞,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先生看后,知道是遇到了一位情操高洁雅士,顿感自身的浅薄,其敬仰之心犹然而生,见砚台中还有空隙,便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冯春波忽然就从心里对自己鄙夷的一笑,自己怎么能和郑板桥相比呢?
人家的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假糊涂。自己呢?算个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