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学种田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明朝大丈夫最新章节!
不过既然满族人里面有一些是汉人,那么这些人肯定是会种田的。另外,这些年来,你们从大明掳掠了大量的人口,而被你们掳去的汉人也都是会种田的。
实际上,这些年来你们就是靠这些人耕种才保证了粮食的供给,不然的话,光靠到大明劫掠,如论如何也养不起这么多人。
有这么多汉人在,我觉得教几十万女真人学种田并不为难。
当然,这肯定需要一点时间,我也没要求他们马上就学会种田,三两年后,他们总该学会了吧?”
皇太极笑了笑:“你把女真人看得也太笨了,学种地用得着三两年时间么?要不是现在春耕已经过了,只需要一季他们就可以学得差不多了,就算差一些,顶多再有一年肯定能学会。
但是现在最大的难题就是,这些人毕竟还不会种田,而且耕种的季节已经过了,就算分给他们土地,今年也不会有收成,没有收成,这一年这些人如何为生?”
李景闻言笑道:“问得好,不过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根本算不上什么难题。
我以前说了,以后会把满人和汉人一视同仁,满人既是我大明子民,我肯定不会让他们饿肚子,在没有收成以前,这些人就由大明来养活。
但是大明不会白白养活这些人,这些人想要吃饱饭必须要付出劳动。
虽然眼下不能种田,但是他们可以做别的工作。你不会告诉我,他们除了打仗别的什么都不会吧,就算什么都不会,出力总会吧?”
“你的意思是以工代赈?”皇太极沉吟道。
李景摇摇头:“不是以工代赈,而是靠劳动挣钱吃饭。崇祯六年河南发大水,我到河南赈灾你知道吧?”
皇太极轻轻点了点头,那么重大的事情他岂能不知?
李景笑了笑接道:“从平阳府往河南运粮需要大量的人力,途中的消耗十分惊人,河南灾民近百万,我不可能把大量的粮食消耗在运送粮食的环节上。
因此我就发动灾民帮我运粮,因为那些灾民本就是我赈济的对象,把粮食消耗在他们身上并不算浪费。相反,我还节省了一大批粮食出来。”
皇太极笑着点点头,这样的帐他还是会算的。
李景轻轻叹了口气道:“其实那次赈灾还是有很多人饿死的,一些是因为赈济不及时饿死的,还有一些则是我没给他们发放粮食饿死的。”
皇太极奇道:“这是为何?”
李景叹道:“我刚才说了,灾民太多,而我的粮食有限,因此凡是在赈灾***力的,我就发放粮食,有能力却不肯出力的,我是不会管的。哪怕是饿死,我也不会管。”
皇太极闻言默默点了点头。
虽然李景说得是河南赈灾的事,但皇太极却知道,李景是通过这个方式告诉他,在辽东李景也会按照这个办法去做。也就是说,在满人没学会种地以前,要想不饿肚子,就必须做工。
皇太极并没有问李景准备让满人做什么工作,皇太极很清楚,如果李景想让满人做工,那么会有无数的工作等着满人去做。
而且皇太极相信,李景最先让满人做的事情一定是兴修水利工程。
想想李景去年至今,李景动用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大兴水利,可见李景对水利的重视程度。
看了看李景,皇太极不由轻轻叹了口气,这个李景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总能发现国家最急需做什么事情,并且找到解决的办法。
轻轻喝了口茶,皇太极接问道:“第一步你打算改变满人的生活习惯,这一点我没有意见,那么第二步你打算做什么?”
李景笑了笑道:“第二步是兴学施教。”
看了看皇太极,李景笑着接道:“你得承认,满人相比汉人来说是非常野蛮的,这不是改变生活习惯就能改变得了的。满人要想真正融入大明,并且得到汉人的认可,不能光靠我颁布的政令,最终还要靠自身的努力,如果满人不接受教育,汉人终究会看不起满人,这不是我所能左右得了的。”
“说的不错,满人大多没读过书,在汉人眼中,确实看不起满人。”皇太极微微点了点头。
李景笑了笑:“其实,汉人也有很多的毛病,这一点你们满人倒也不用妄自菲薄,大家取长补短,慢慢就会融合在一起,真正成为一家人。”
顿了顿,李景接道:“不过有件事情我希望你能有个心理准备。”
“什么事情?”皇太极奇道。
李景笑着指着皇太极的辫子说道:“我们汉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之,不管满人受过什么教育,如果还是剃发结辫,那么你们永远也不会被汉人认可。”
“这个……”皇太极一时犹豫起来。
李景笑了笑道:“其实,我倒不觉得剃发会有损孝道,说实话,我觉得头发长了非常得碍事,不过,男人留辫子实在是太过难看。如果你们满人觉得留长发不方便的话,剃发是可以的,但是最好还是不要留辫子。”
听李景完全就是以商量的口吻跟自己说话,皇太极不由一阵感慨。自己不过一介俘虏,李景尚且如此客气,可以想见李景对身边的人会是什么态度,难怪李景身边会有那么多人死心塌地为他出力。
不过皇太极知道,李景话说的虽然客气,但是这个让满人改变发式的命令却是必须遵从的。皇太极甚至知道,不光是发式,连服式也要一起改变,因为服色发式并不仅仅代表满人的穿着打扮习惯,其中的政治意义极大,事关大明是不是一统的问题。
就像天启三年时努尔哈赤制定的官民帽顶制度,实际上便是把女真人和汉人区别开来,等到崇祯四年大凌河战役之时,皇太极下令所有归降将士剃发,并于次年规定了服色制度,目的便是为了辨识顺逆。
(注:这个时候满人所留的辫子跟后世的辫子完全不同,这时女真人剃发是把头发全部剃光,只留铜钱面积大小的一片头发,然后编成辫子,明人称之为金钱鼠尾。这种发式一直延续到清朝中后期,到乾隆末年,蓄发的部分也不过由一个铜钱增加到四五个铜钱大,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只剃半个头的样式,实际上直到清末清廷衰弱以后才慢慢出现,那样的发式如果出现在清初是要被杀头的。
至于服色制度也是如此,在满族人统治下的中国是禁止穿汉服的。穿汉服就以意味着要造反,是要杀头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清朝虽然禁止穿汉服,但皇帝本人或者皇帝亲近之人得到特许却可不受此令限制。雍正皇帝尚未继位时便让画家为他绘制了多幅汉服画像,当了皇帝以后,则经常穿汉服。乾隆本人也非常喜爱汉服,并一度想要恢复汉服,不过由于受到满族老臣的阻挠方才作罢。
另外,清朝的剃发易服的对象主要是汉人,朝鲜人依然可以穿着明朝的衣冠,文人私下写作时也仍以崇祯年号纪年,现今看朝鲜的史书,经常可以看到崇祯的年号,有的居然记录着崇祯二百多年的字样,可见朝鲜人用崇祯的年号一直用了二百多年。)
正因为皇太极明白发式服色的政治意义,因此他才知道,李景绝不允许满人再留这种猪尾巴辫子,也不会允许满人继续施行不穿汉服的规定。
皇太极很清楚刚才李景说的这几条制度的厉害,按照李景的做法,要不了几年满人就会被汉人同化。
想了想,皇太极接道:“你刚才说的多是从统治方面考量,但是要想让满人认同大明,必须让他们生活的更好,也就是说你还得施行惠民政策,不知你打算怎么做?”
李景笑了笑:“首先,当然是大力发展农业,辽中一带水系发达,辽河平原实是天赐之粮仓,只要用心经营,养活几百万人甚至更多都没有问题。
粮食有了保障之后,我就把平阳府的模式搬到辽东,也就是说我要在辽东大力开办工厂,发展商业。只有商业发达,老百姓才会富裕起来。”
皇太极默默点了点头,李景正是在平阳府积蓄了五年才拥有了如今的实力。
但是平阳府的模式可以复制,李景的模式却无法复制。
李景肯定要把辽东的军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满人也不可能再重新拥有军队。想到满人的军队现在除了败逃到宁古塔以北的两黄旗残部,剩下就是多尔衮三兄弟掌握的几万清军,皇太极不由轻轻叹了口气,满人能否复兴就靠多尔衮那几万部队了。不过皇太极随即摇了摇头,辽东十余万清军尚且不是曹文诏的对手,多尔衮只有几万人,如何能跟明军抗衡?
不过既然满族人里面有一些是汉人,那么这些人肯定是会种田的。另外,这些年来,你们从大明掳掠了大量的人口,而被你们掳去的汉人也都是会种田的。
实际上,这些年来你们就是靠这些人耕种才保证了粮食的供给,不然的话,光靠到大明劫掠,如论如何也养不起这么多人。
有这么多汉人在,我觉得教几十万女真人学种田并不为难。
当然,这肯定需要一点时间,我也没要求他们马上就学会种田,三两年后,他们总该学会了吧?”
皇太极笑了笑:“你把女真人看得也太笨了,学种地用得着三两年时间么?要不是现在春耕已经过了,只需要一季他们就可以学得差不多了,就算差一些,顶多再有一年肯定能学会。
但是现在最大的难题就是,这些人毕竟还不会种田,而且耕种的季节已经过了,就算分给他们土地,今年也不会有收成,没有收成,这一年这些人如何为生?”
李景闻言笑道:“问得好,不过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根本算不上什么难题。
我以前说了,以后会把满人和汉人一视同仁,满人既是我大明子民,我肯定不会让他们饿肚子,在没有收成以前,这些人就由大明来养活。
但是大明不会白白养活这些人,这些人想要吃饱饭必须要付出劳动。
虽然眼下不能种田,但是他们可以做别的工作。你不会告诉我,他们除了打仗别的什么都不会吧,就算什么都不会,出力总会吧?”
“你的意思是以工代赈?”皇太极沉吟道。
李景摇摇头:“不是以工代赈,而是靠劳动挣钱吃饭。崇祯六年河南发大水,我到河南赈灾你知道吧?”
皇太极轻轻点了点头,那么重大的事情他岂能不知?
李景笑了笑接道:“从平阳府往河南运粮需要大量的人力,途中的消耗十分惊人,河南灾民近百万,我不可能把大量的粮食消耗在运送粮食的环节上。
因此我就发动灾民帮我运粮,因为那些灾民本就是我赈济的对象,把粮食消耗在他们身上并不算浪费。相反,我还节省了一大批粮食出来。”
皇太极笑着点点头,这样的帐他还是会算的。
李景轻轻叹了口气道:“其实那次赈灾还是有很多人饿死的,一些是因为赈济不及时饿死的,还有一些则是我没给他们发放粮食饿死的。”
皇太极奇道:“这是为何?”
李景叹道:“我刚才说了,灾民太多,而我的粮食有限,因此凡是在赈灾***力的,我就发放粮食,有能力却不肯出力的,我是不会管的。哪怕是饿死,我也不会管。”
皇太极闻言默默点了点头。
虽然李景说得是河南赈灾的事,但皇太极却知道,李景是通过这个方式告诉他,在辽东李景也会按照这个办法去做。也就是说,在满人没学会种地以前,要想不饿肚子,就必须做工。
皇太极并没有问李景准备让满人做什么工作,皇太极很清楚,如果李景想让满人做工,那么会有无数的工作等着满人去做。
而且皇太极相信,李景最先让满人做的事情一定是兴修水利工程。
想想李景去年至今,李景动用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大兴水利,可见李景对水利的重视程度。
看了看李景,皇太极不由轻轻叹了口气,这个李景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总能发现国家最急需做什么事情,并且找到解决的办法。
轻轻喝了口茶,皇太极接问道:“第一步你打算改变满人的生活习惯,这一点我没有意见,那么第二步你打算做什么?”
李景笑了笑道:“第二步是兴学施教。”
看了看皇太极,李景笑着接道:“你得承认,满人相比汉人来说是非常野蛮的,这不是改变生活习惯就能改变得了的。满人要想真正融入大明,并且得到汉人的认可,不能光靠我颁布的政令,最终还要靠自身的努力,如果满人不接受教育,汉人终究会看不起满人,这不是我所能左右得了的。”
“说的不错,满人大多没读过书,在汉人眼中,确实看不起满人。”皇太极微微点了点头。
李景笑了笑:“其实,汉人也有很多的毛病,这一点你们满人倒也不用妄自菲薄,大家取长补短,慢慢就会融合在一起,真正成为一家人。”
顿了顿,李景接道:“不过有件事情我希望你能有个心理准备。”
“什么事情?”皇太极奇道。
李景笑着指着皇太极的辫子说道:“我们汉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之,不管满人受过什么教育,如果还是剃发结辫,那么你们永远也不会被汉人认可。”
“这个……”皇太极一时犹豫起来。
李景笑了笑道:“其实,我倒不觉得剃发会有损孝道,说实话,我觉得头发长了非常得碍事,不过,男人留辫子实在是太过难看。如果你们满人觉得留长发不方便的话,剃发是可以的,但是最好还是不要留辫子。”
听李景完全就是以商量的口吻跟自己说话,皇太极不由一阵感慨。自己不过一介俘虏,李景尚且如此客气,可以想见李景对身边的人会是什么态度,难怪李景身边会有那么多人死心塌地为他出力。
不过皇太极知道,李景话说的虽然客气,但是这个让满人改变发式的命令却是必须遵从的。皇太极甚至知道,不光是发式,连服式也要一起改变,因为服色发式并不仅仅代表满人的穿着打扮习惯,其中的政治意义极大,事关大明是不是一统的问题。
就像天启三年时努尔哈赤制定的官民帽顶制度,实际上便是把女真人和汉人区别开来,等到崇祯四年大凌河战役之时,皇太极下令所有归降将士剃发,并于次年规定了服色制度,目的便是为了辨识顺逆。
(注:这个时候满人所留的辫子跟后世的辫子完全不同,这时女真人剃发是把头发全部剃光,只留铜钱面积大小的一片头发,然后编成辫子,明人称之为金钱鼠尾。这种发式一直延续到清朝中后期,到乾隆末年,蓄发的部分也不过由一个铜钱增加到四五个铜钱大,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只剃半个头的样式,实际上直到清末清廷衰弱以后才慢慢出现,那样的发式如果出现在清初是要被杀头的。
至于服色制度也是如此,在满族人统治下的中国是禁止穿汉服的。穿汉服就以意味着要造反,是要杀头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清朝虽然禁止穿汉服,但皇帝本人或者皇帝亲近之人得到特许却可不受此令限制。雍正皇帝尚未继位时便让画家为他绘制了多幅汉服画像,当了皇帝以后,则经常穿汉服。乾隆本人也非常喜爱汉服,并一度想要恢复汉服,不过由于受到满族老臣的阻挠方才作罢。
另外,清朝的剃发易服的对象主要是汉人,朝鲜人依然可以穿着明朝的衣冠,文人私下写作时也仍以崇祯年号纪年,现今看朝鲜的史书,经常可以看到崇祯的年号,有的居然记录着崇祯二百多年的字样,可见朝鲜人用崇祯的年号一直用了二百多年。)
正因为皇太极明白发式服色的政治意义,因此他才知道,李景绝不允许满人再留这种猪尾巴辫子,也不会允许满人继续施行不穿汉服的规定。
皇太极很清楚刚才李景说的这几条制度的厉害,按照李景的做法,要不了几年满人就会被汉人同化。
想了想,皇太极接道:“你刚才说的多是从统治方面考量,但是要想让满人认同大明,必须让他们生活的更好,也就是说你还得施行惠民政策,不知你打算怎么做?”
李景笑了笑:“首先,当然是大力发展农业,辽中一带水系发达,辽河平原实是天赐之粮仓,只要用心经营,养活几百万人甚至更多都没有问题。
粮食有了保障之后,我就把平阳府的模式搬到辽东,也就是说我要在辽东大力开办工厂,发展商业。只有商业发达,老百姓才会富裕起来。”
皇太极默默点了点头,李景正是在平阳府积蓄了五年才拥有了如今的实力。
但是平阳府的模式可以复制,李景的模式却无法复制。
李景肯定要把辽东的军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满人也不可能再重新拥有军队。想到满人的军队现在除了败逃到宁古塔以北的两黄旗残部,剩下就是多尔衮三兄弟掌握的几万清军,皇太极不由轻轻叹了口气,满人能否复兴就靠多尔衮那几万部队了。不过皇太极随即摇了摇头,辽东十余万清军尚且不是曹文诏的对手,多尔衮只有几万人,如何能跟明军抗衡?